七九年年底,我上初一的时候,跟着父亲去了一趟母舅家。 在我的老家,舅舅称呼为母舅。俗话说,娘新舅大。母舅家在铜陵郊区,以前交通不发达,去一趟很不容易。好几年才能去一次。 去母舅家去一次可不简单,首先我和父亲得到我们县城,坐长途汽车,要经过黄屯,然后才能到达襄安。没有直达车到铜陵。 然后在襄安那个地方要换乘小船,人工划的那种小船,坐不了几个人。大概要经过一两个小时,然后才能到达狄港轮船渡口,坐轮渡到铜陵。在铜陵下船以后,沿着长江的铜马大堤,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母舅家。每次去一趟都非常难,要准备好几年。 那时母舅家的条件很好。母舅当时是大队会计。 母舅家每天都有肉炒菜,有好多好吃的,做的味道还很好,但是米饭发黄,不新鲜,应该是陈米。 我记得好像去了两次铜陵县城。我当时要什么,母舅就给我买什么,也不管是什么,有没有用。我看中了一把很好看的全铁手枪,上面喷了很漂亮的漆。母舅给我买了。后来我把它带回来,成了小伙们羡慕的对象,大家都想摸一下,拨弄一下手枪的枪栓。 我当时还爱书,在铜陵新华书店买了好多书,还买了一本《原子核物理》,还有一本《核化学与放射化学》,这些期刊,好多内容都是大学里面学的课程。我当时才是一个初中生,翻了一下,也看不懂,但是还是坚持要买,新华书店的叔叔阿姨也反复问了我几次,真的要买吗,母舅也给我买了。 母舅还带着我和父亲到外婆那里。外婆好像和舅妈处不好,所以自己一个人搬出来住,看一个厕所,应该有一点点收入。 我是第一次来,外婆做了好多好吃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外婆。外婆个子不高,很普通,其它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吃住都在厕所边上,但是我一点也没感到那种臭烘烘的味道。中间还隔着一个水沟,水沟上面还一个预制板做的桥 在外婆那里,我们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拔哥的故事》,好像是下集吧。拔哥就是韦拔群,和他的女朋友在革命战斗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结为夫妻,我印象特别深,好像里面还有邓小平。 后来听村里的老人说。母舅好像是在我们家,一直到十几岁的时候,才到铜陵和外婆会合,然后在那边娶妻生子,安家落户的。外婆刚开始是住在离我家十几里的八里,后来一路乞讨到了铜陵,并在那里安了家。母舅后来到铜陵的时候,好象是跟冯庄的二表爷一块去的。二表爷说,母舅住在我家,母亲每次做好饭的时候,母舅刚好放学。只要有时间,母亲都会到外面迎一下母舅。 改革开放没几年,因为家庭条件好了,家里的房子需要翻新,需要那种很粗的毛竹。然后父亲就和村里一些壮劳力,到铜陵那边买了粗毛竹,硬是从那边挑回家的,路上少说也得两三天。 我那年去的时候,母舅的身体看起来还好。但是好像后来是因为什么查账的原因,还有舅妈在里面闹,可能母舅心情很不愉快。人家说恼闷伤肝,母舅后来得了肝病,在我上高三的时候,母舅就不在了。 高三的那年,正赶上紧张的高考,马上就要紧张的高考了。父母都没告诉我,悄悄去了铜陵。84年秋天,九月份的时候,等到后事处理完了之后,父亲才拿出电报给我看。我心里很难受。
七九年年底,我上初一的时候,跟着父亲去了一趟母舅家。 在我的老家,舅舅称呼为母舅
乐天派的海风
2025-01-12 11:10:39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