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最新提醒

新浪财经 2025-01-11 22:16:17

各种呼吸道疾病高发

同时又是流感流行期

武汉的流感感染情况如何?

如何预防?如何用药?

家中出现甲流患者怎么办?

……

就大家关心的问题

武汉疾控专家日前作出解答

↓↓↓

武汉的感染情况如何?

近期,武汉市流感监测阳性率快速上升,预计进一步上升幅度有限,并将于2周左右达峰。今年,武汉市流感进入流行期较去年晚一个月,上升速度与去年相仿,总体规模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与全国情况类似,目前武汉市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为主。

流感是大号感冒吗?

流感并不是大号感冒,而是具有更高的危害性。5岁以下的儿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肥胖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疾病患者)有更高重症风险。

现在正值流感的流行期,出现发热、全身乏力、咳嗽等症状,是流感的可能性比较大。高风险人员,建议在出现流感症状以后,第一时间去及时就医。特别是儿童病例,家长不要自己盲目的使用药物,应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明确诊断。

流感如何用药?

目前,奥司他韦(达菲)和玛巴洛沙韦(速福达)都是有效的抗流感药物,但是两者在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上会有所差别,用于预防或治疗甲流时,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不建议自行服用。

两者在适用年龄上有所差别:

奥司他韦作为上市近20年的老药,临床数据丰富,目前可用于2周龄(14天)以上儿童、成人。

速福达作为新药,临床数据有限:中国和美国FDA批准速福达用于≥5岁的儿童。

奥司他韦有预防流感作用,但是预防性用药要确定自己是流感病患的密切接触者,如果没有明确的接触史,不建议用奥司他韦作为常规预防用药。

为什么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预防流感的最佳手段仍然是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因为流感病毒易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与往年不同,疫苗成分每年也有调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流感监测情况,分析研判未来的流行株,对流感疫苗成分进行推荐。再加上,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不长,且保护效果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所以,每年都需接种新的流感疫苗,才有利于获得持续的免疫力。

为什么有的人打了疫苗

还是感染了?

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接种者的个体差异(年龄、健康状况、免疫系统功能等),在一些免疫功能较低的人群中,疫苗可能无法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形成完全保护。同时,接种流感疫苗后,通常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在体内产生抗体,如果在接种疫苗后不久就接触到流感病毒,身体可能还没来得及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此外,流感疫苗只能预防特定类型的流感病毒感染,对其他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没有预防作用。

总体来说,流感疫苗保护效果在60%-80%左右,打了疫苗之后,虽然不能保证百分百不会中招,但至少可以保证大概率上不会中招,而且,更大概率上不会演变成重症,能最大限度减少死亡风险。

现在已经1月了

还有必要接种流感疫苗吗?

流感的流行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在北半球,流感流行季通常从当年10月持续至次年3月,甚至更晚。在1月,流感病毒依然活跃,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此时接种流感疫苗,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为受种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降低感染流感的几率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呼吸衰竭等,接种流感疫苗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即使已进入1月,为了维护自身健康,也非常有必要接种。居民可就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有接种门诊的医院接种流感疫苗。

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

日常如何预防甲流?

■做好个人防护保护环境卫生

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流感流行季,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

居所定期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

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尤其是老年人,非必要不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养成戴口罩的习惯。

■注意日常营养坚持健康生活

饮食规律,营养到位。

充足睡眠,劳逸结合。

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心态平和,乐观积极。

家中出现甲流患者怎么办?

1.建议患者居家休息,不能带病上学(岗)。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

2.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保证充分休息,均衡营养,多喝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3.密切观察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

4.尽可能由一名固定的、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

0 阅读: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