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13岁的沈复随母亲回家探亲。这次,沈母把家里有女儿的亲戚都走了个遍。

功标青史呀 2025-01-11 17:23:31

1775年,13岁的沈复随母亲回家探亲。这次,沈母把家里有女儿的亲戚都走了个遍。沈复知道再不说就没机会了,便跟母亲说:我如果娶妻,非淑姐不可! 最终在沈复的坚持下,母亲才勉强同意。 而沈复口中的“淑姐”,正是他舅舅家的女儿,叫陈芸,只比他大十个月。她出身贫寒,4岁丧父,但长相俏丽,才情斐然,弱母幼弟都要靠她的女红来养活。然而沈复家势正盛,还是长子,沈母还是想帮他找个门当户对的。 可是,沈母到底是低估了。得知母亲想要给自己订别家女儿,沈复紧张得生平唯一一次勇敢为自己和芸娘争取,额头冒汗,说:母亲,如果为儿子着想,就同意我娶芸娘,我非她不娶! 这下沈母惊到了,一向不爱说话的儿子竟然主动跟她提这事。等冷静下来,沈母仔细想了想,儿子的心意不好拂,除了家底薄以外,芸娘性子温婉柔和,还能勤俭持家,似乎是个不错的儿媳妇,最终妥协,随了他的意。 就这样,沈母当场以金戒指为约给沈复和芸娘订婚。五年后,两人成婚,感情进展得很顺利。 1785年,沈复跟随父亲到海宁做幕僚。芸娘经常给沈复写家书,被公公发现她识字,就让她帮婆婆写。 这本来是好事,芸娘很开心,但没过多久,婆婆不开心了。原因是,家里偶然有些闲言碎语,婆婆就怀疑她在信里说了不该说的话。 于是,就不再让芸娘代笔,换了其他人。父亲不知道,一看笔迹不对,以为芸娘病了,让沈复写信去问,结果芸娘一直不回信。 没个理由就不帮婆婆写信,父亲以为芸娘不屑做,这下轮到父亲不开心了。 等沈复回到家中问清个中情由,原来因为写信这事,芸娘受了很大委屈,她不想告诉公公,是怕公公以为婆婆小心眼,而失了婆婆欢心,还是宁愿被公公误会的好。 不想得罪婆婆,而失了她的欢心,毕竟在家里是要和婆婆相处的,到最后,芸娘都没为自己辩白过。 1790年,沈复又跟随父亲去扬州做幕僚。沈父见同事带着家眷一起上任,便想让儿子帮忙找个人来服侍他在外地的起居,身上的疲乏也解得快些。 没想到,沈复竟然写信跟芸娘说了,芸娘竟然真的为公公找了个姚姓女子作妾!这事是瞒着婆婆的,把女子领到家里时,还骗婆婆说是邻家姑娘。 但是,当婆婆知道真相后,破口大骂:这姑娘先前说是邻居家来玩耍的,老爷怎么就娶了呢?! 哪个婆婆能忍得了这样的儿媳妇呀,不但帮公公纳妾,还要瞒着自己。遇到这种事,躲都来不及,更不能上赶着去操办。芸娘的一通操作下来,把婆婆彻底得罪了。 1792年,沈复在真州做事,因为父亲生病去扬州照顾,当时弟弟也在。芸娘写信告诉,给小叔子担保跟邻居借钱,小叔子迟迟不还,邻居就催她还,问沈复怎么处理。 沈复问了弟弟这事,弟弟反而觉得嫂子实在多事。于是,沈复回信说不用管。 可后来芸娘回信来,当时父亲病已经好了,沈复刚好离开,信是被父亲收走的。父亲读了这封信,大怒,先把弟弟叫来询问,弟弟怕父亲惩罚自然否认。 父亲更生气了,觉得芸娘诽谤小叔子,还对长辈不敬。 气得父亲连夜写信给沈复:你媳妇背着丈夫跟邻居借债,还诬陷小叔,居然还叫自己婆婆为令堂,说公公是老人,简直悖逆荒谬至极!我要把她逐出家门! 沈复收到父亲的信,如听晴天霹雳,连工作都不要了,雇了骡子,马不停蹄地往家赶:他是怕芸娘受了这打击,会寻短见。 到底还是晚了些时候,已经有家人拿着父亲的逐书,责骂芸娘并要赶她出门。 沈复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自然不会让她一个人离家,他抱着正在痛哭的芸娘,安慰着她。他心里很疑惑,芸娘信上到底说了什么,以致父亲如此生气? 就这样,沈复和芸娘一起被逐出家门,暂住在朋友家。 这一住便是两年。直到1794年,父亲知道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误会才得以解开,并亲自前来接他们回家里住。 然而,沈复更想亲眼看看那封信,原来信上说弟弟和邻居的那些事,还说:令堂大人认为,老人得病身体不好,都是因为娶了姚氏;等他病好后,应当找个理由悄悄将姚氏送走。这样我们就轻松了啊! 沈复看完,并不觉得有什么,事情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 沈复夫妇终于搬回旧宅,本以为从此快乐过一生,那时哪料到,还有憨园这样糟心的事呢! 芸娘为了给丈夫纳妾,跟母亲是娼妓的憨园结拜为姐妹,后来憨园还是选择嫁给富豪,背叛了芸娘。 这直接导致芸娘血疾复发,同时父亲母亲震怒于芸娘的不守闺阁之训,沈复和芸娘再次被逐出家门。 1803年,贫病交加中,缠绵病榻8年的芸娘病逝在他乡,年仅41岁。

0 阅读:0
功标青史呀

功标青史呀

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