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工友是复员军人,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他告诉我一些事,让我很感慨,也很感动,甚至是很感激。 他们部队作风很雷厉风行,接到命令,第一时间乘飞机到达附近城市,由于当时地貌与公路的破坏,不能通车了,所以除了先头空降,空投的部队,他们大部队是徒步赶到现场的,一下车就跑步前进,距离我不说,中国人应当是都能想到,冒着不断的余震,翻山越岭,经常余震来时,地动山摇,山上的石头,轰隆隆的往下滚,但人民子弟兵们,不但没一个退缩的,都勇往直前。 最大一次余震,都达到六级以上,而且是许多未倒塌房屋,常在二次余震中倒塌了,就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子弟兵们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的。 曾经有一栋大楼,已经是楼体开裂一个大缝, 岌岌可危,眼瞅一波余震大概率就塌了,但楼里很可能有掩盖困住的群众,指导员便决定让战士们进去搜救,又怕余震来了,造成战士们无谓的牺牲,便做提前动员,让现场手下战士列成一排,道:“独生子女,后退一步,非党员退一步,前面的人,跟我进去搜救,结果战士们一听,一个后退的都没有,不但没后退的,一哄而上,冲进大楼,把那楼的受损角落翻了个遍,还真有一个小姑娘被压在一块板子下,被战士们掀开板子,救出来了。” 最让人心中一颤的是,战士们刚出来那大楼,二次余震便来了,那大楼真的就塌了。战士们都庆幸搜救及时,指导员也很感动,全体出动,大大缩短搜救时间。 我这工友很自豪对我道:“西方一些国家军队,他们是为了钱打仗,没钱没利益想让他们打仗,不太容易,所以在当时那种余震不断,极度危险情况下,如果是换成其他国家部队战士,他们决不愿意冒生命危险进去搜救,当官的需要动员他们谁肯进去。但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就是为了保卫人民而战,其实当时现场二十几个战士,一大半是独生子女,但是都不肯退缩,都理解指导员意图,但是都不肯后退,需要指导员动员他们留下来,他们也不肯,一哄而上,指导员只好喊了一句,大伙分头分层搜索,快搜快出。结果人刚出来楼就塌了,想想也是危险。” 我感慨道:“中国有你们,人民很放心。” 我这工友道:“说实话,我们一下飞机,就换车,车行到不能开了,就徒步爬山,徒步几十公里山路,从接到命令,到抵达现场,空里一点没休息,真的是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在之后的搜救时间里,真的三天三夜几乎没休息,并不是没休息时间,这个事也没人强迫,但是,一来大伙不想错过最佳救援时间,所以就没日没夜的干,二来看到现场那个惨状,心情相当不好,也没心思睡觉,三来余震不断,经常累了,刚想歇一歇,余震又来了,山上轰隆隆的向下滚石头,那时候人自然又紧张起来,忙着保护群众,察看群众帐篷会不会被滚落山石砸到。” 我道:“你们自己不怕么?”他道:“我当了十六年兵,早生死度外,不知道怕了,战友们也都跟我差不多,许多人比我还猛,但是我们当兵的有个特质,就是主动负责任,我们没到这里,天灾伤了人,我们没办法,我们到了灾区了,刚把人救出来,安置好了,若二次余震,又伤着了,自己心里也会遗憾,过意不去。所以余震来了,我们战友们没有一个是顾自己的,只要周围有群众,我们所有战友第一反应都是察看群众,指挥躲避山石滚落。所以经常会看到老百姓被余震吓得乱跑,但战士们是逆流而上,迎着人流跑,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战时不后退,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所以所有战友,一有余震,第一反应就是察看周围群众,疏散照顾救援。” 我们谈了很多,最后由聊到我大舅也是抗美援朝老兵身上,我道:“我大舅意志力之坚强,超乎常人想象,因为他是肺癌去世,发现时已经是晚期,癌细胞扩散全身了,那个疼痛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医生都震惊我大舅的意志力,当时做检查的医生对我大表哥道:“你父亲是不当过兵?”我表哥奇怪对医生道:“你怎么知道?”那医生道:“只有一些老当兵的人,才能熬得住这疼痛,有这份意志力,普通人早哭爹喊娘了。”我表哥道:“我爹不光当过兵,还上过朝鲜战场。这一辈子就没听地叫过苦。”医生道:“难怪!” 我工友对我道:“你大舅是我们的前辈,学习的榜样!” 我道:“他到死前几天,不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让他休息,他自己还偷偷割了一车子羊草,家里人都替他难过流泪,但他自己觉得很知足很幸福,从来不提战场的事,只有一次与我父亲提起过,说人没有天生不怕死的,但想想背后站着的是自己的亲人,都就不怕死了。一场战役下来,很多战友牺牲了,我们曾经奉命接防一处阵地,途经一山脚,远远望着山上一些石头都是红色的,好像淌过一条红瀑布,但已经不流了。连长道,那就是某部队战友们的鲜血,本来真淌成了瀑布,但后来不淌了,天冷又冻住了,就成了那样子了。怎么还忍心再提。活着已感觉是很幸福了。” 谈到这里我对工友道:“正是因为你们一代一代的接力,中国人民才很安心,能很放心的安居乐业。” 工友听我讲这些,笑道:“人民子弟兵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如果人民不放心,我们就没脸见人了。”
我一个工友是复员军人,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他告诉我一些事,让我很感慨,也很感动,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5-01-10 15:52:43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