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个失忆流浪汉,被一对夫妻收留,同吃同住生活了17年。谁料,这天,流

橙绿放影 2025-01-09 14:45:20
2003年,1个失忆流浪汉,被一对夫妻收留,同吃同住生活了17年。谁料,这天,流浪汉看了眼电视后,竟腾的一下,蹦起来三尺高,嘴里直嚷嚷:“我想起来我是谁了!” 他叫朱家明,这是他失忆后流浪的第十三个年头。 十三年前,他是贵州赤水市的一名普通务工人员,27岁正值壮年。那一年,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来到福建打工。 在一次工地事故中,突如其来的土方坍塌将他掩埋,尽管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脑部的重创让他失去了记忆。他不记得自己的名字,不记得家在哪里,更不知道该如何回到过去的生活。 没有身份证,没有记忆,甚至连基本的信息都模糊不清。他只能靠短工和日结工资勉强维持生计,但因为失忆后的状态时常发呆,再加上反应迟钝,很多老板都不愿意雇佣他。 有时候,他甚至要靠在垃圾桶边捡碎馒头果腹。无数个夜晚,他只能蜷缩在天桥底下或街头的长椅上,和寒冷、饥饿作斗争。这样的日子,他硬是熬了十三年。 在漫长的漂泊中,他无数次试图寻找关于自己身份的线索,可是这些努力全都以失败告终。 他模模糊糊知道自己可能是贵州人,但具体到哪里却没有一点记忆。有时候他甚至想:也许自己就该这样一直流浪下去。 改变发生在2003年。当时,谭万刚和雷丽珍,这对来自浙江丽水市云和县的小夫妻,正在福建承包一些建筑工程。 他们在工地上见到了朱家明。彼时的朱家明蓬头垢面,衣服破烂,身上带着长期流浪的沧桑气息。 虽然如此,他干起活来却格外卖力,总是抢着干那些脏活累活,从不抱怨。夫妻俩很快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工人。 谭万刚起初只是把朱家明当成普通工友,后来有一天,夫妻俩听说了他的遭遇,才明白他是个失忆的人。 这让夫妻俩十分同情。雷丽珍心软,说:“他一个人过得这么苦,不如让他跟我们住吧。”谭万刚也点了点头。 于是,这对夫妻将朱家明接到了自己租住的房子里。同吃同住的日子开始后,朱家明表现得异常感激。 他主动帮忙做家务,拖地、洗碗都抢着干,每次谭万刚想阻止他,他都执意坚持,说:“你们已经帮了我这么多,这点小事我一定得做。”谭万刚夫妇看着他,心里既心疼又高兴。 不仅如此,谭万刚还决定教朱家明一门谋生的本事。他手把手教朱家明学习泥瓦匠的技术。从最基础的砖块摆放到精细的泥工活,朱家明学得格外认真。 他心里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凭这门手艺过上安稳的日子,那对这对夫妻的恩情,他就没白受。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朱家明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甚至开始觉得,虽然自己没有家人,但跟着谭万刚一家,仿佛找到了一个新的家。 2015年,雷丽珍怀孕了。为了安全起见,夫妻俩决定回浙江老家养胎。这个决定让他们犯了难:如果回浙江,朱家明怎么办? 把他留在福建,他们实在不放心;带他回浙江,又担心他的家人万一来找人,可能会扑空。最终,夫妻俩将选择权交给朱家明。 朱家明没有犹豫,他很坚定地说:“你们就是我的家人,你们去哪,我就去哪。”听到这话,雷丽珍红了眼眶。 回到浙江云和县的山村后,夫妻俩开始经营起自家的茶园。朱家明也跟着忙碌起来。 他白天在茶园帮忙采茶、种茶,晚上则学着做些简单的泥瓦活,日子虽然朴素,却过得安稳而有意义。不久后,小宝出生了,这个孩子成了全家的掌中宝。 朱家明对小宝疼爱有加。冬天,小宝不愿穿鞋,朱家明就把他的脚捂热了再给他穿上;小宝哭闹,他总是第一个跑过来哄他; 夫妻俩忙不过来的时候,朱家明主动担起了带孩子的责任。小宝渐渐长大后,和这位“朱伯伯”亲密得像亲人。 可是谁也没想到,2020年的一天,一条新闻彻底改变了朱家明的生活。 那是疫情期间,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屏幕里,贵州赤水的画面和熟悉的方言突然出现。 朱家明呆住了。他瞪大了眼睛,手指着电视,声音颤抖着说:“这……这就是我的家!贵州赤水……我记得了!我记得了!” 这一刻,他尘封30年的记忆像潮水般涌来。他开始断断续续地想起了一些片段:母亲给他缝的布鞋,家门口的小溪,兄弟姐妹的笑声……这一切,让他激动得无法平静。他站起来,腾地一跳,喊道:“我知道我是谁了!” 谭万刚夫妻又惊又喜,他们赶紧带着朱家明去了当地派出所。在民警的帮助下,朱家明的身份逐渐被核实。 他的家在贵州赤水市复兴镇长江村。因为多年失联,他早已被家人报为失踪,户口也被注销。幸运的是,他的母亲依然健在,而兄弟姐妹也在等着他回家。 临行前,小宝抱着朱家明的腿不肯撒手,一边哭一边说:“伯伯,你不要走!”朱家明眼圈红了,他蹲下来,拍了拍小宝的头,说:“伯伯回家看看,很快就回来陪你玩。” 在视频里,朱家明见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母子俩隔着屏幕抱头痛哭。母亲颤抖着拿出一双绣花鞋垫,说:“这是我当年给你做的,一直留着,盼着你回来。” 17年的陪伴换来了新的开始。朱家明找到了自己失散的家人,而谭万刚一家也收获了比亲情更深的情谊。
0 阅读:29
橙绿放影

橙绿放影

风雨无阻,更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