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羞布被扯掉了!”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大胆言辞:中国数学水平落后美国80多年,瞬间引发轩然大波。甚至表示,中国的数学水平与美国上世纪40年代的不相上下。令人意外的是,许多网友很快发现,丘成桐自1980年回国以来,已在中国生活了整整四十年。
“中国数学落后美国80年”这句话无疑让一些爱国者心生烦懑,怎么谁都能来对中国评价一番?可谁知,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数学大师丘成桐。很多人可能会问,他凭什么说这种话?他真的了解中国数学吗?
而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得先认识一下这位数学界的“常青树”,看看他究竟是否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说起丘成桐的成长之路,还真是令人感慨。他出生在汕头一个普通家庭,家境并不富裕,后来父亲早逝,全靠母亲一人将他抚养成人,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压倒这个少年,他读起书来的如痴如醉,也让母亲深感欣慰,而长大之后的丘成桐所取得的成绩更是一鸣惊人!
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时,他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仅用三年就学完了四年的课程,这份聪明劲儿时至今日都免不得让人叹为观止。
后来,他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破格录取,师从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如此光鲜的履历,让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足以让人为之侧目,接下来的丘成桐更是拿奖拿到手软,这些都足够说明他的傲人佳绩!
34岁就获得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这在当时无疑惊动了整个数学界,没想到首次获得者竟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
可能有人会说,丘成桐现在是美国国籍,为什么还要对我们中国的事情指手画脚呢?或许,这恰恰说明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尽管他的“头衔”让人不喜,但如若真的能够让中国的数学事业更上一层楼,也未尝不可。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这辈子就想做好两件事,一是搞好数学研究,二是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这话听着朴实,却字字千钧。
说到中国的数学教育现状,丘成桐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发现,中国学生到了哈佛读博士,考试成绩往往只有其他国家学生的一半。
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不惜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教育太注重解题技巧,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就像是在比赛中永远只能当“陪跑”,永远不可能成为“领跑者”。
回顾中国古代数学史,我们确实有过辉煌的成就。祖冲之算出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这在当时可谓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的古代数学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就像是盖房子没有图纸,虽然也能盖出来,但很难形成可以传承的技术。
现在的中国学生,大多数人学数学就是为了考试。题目做多了,与之对应的分数自然也提高了,但真正的数学思维却没有建立起来。
丘成桐对此说道:“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让思维不断创新。”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们都知道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无奈大多数人都只看成绩,却不看过程,要说,这种情况又是谁造成的呢?
成绩好的自然可以考取高等学府和名校,比较而言,差生就没有那么多选择的余地了,在如此重压下,又有几人能够不顾成绩的好坏,去管思维创新呢?
有人说丘成桐的“80年”之说太过偏激,但我觉得这恰恰体现了他的苦心。就像是良医开药,有时候苦口的药才是最管用的。他这么说,不是为了打击我们的信心,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差距,进而奋起直追。
其实,提升数学水平不只是为了数学本身。看看华为被制裁的例子就知道,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扎实的数学功底。这就像是在盖大楼,数学就是那些看不见的地基,没有扎实的地基,大楼再漂亮也会摇摇欲坠。
所以,我们与其对丘成桐的言论评头论足,不如静下心来想想他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找对方向,才能走得更远。
毕竟,数学强国的梦想,不可能仅靠一人之力,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