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病重的周总理用虚弱的声音对妻子邓颖超说:“小超啊,我走后就不要保留骨

贺绪云讲历史 2025-01-08 14:27:57

1975年,病重的周总理用虚弱的声音对妻子邓颖超说:“小超啊,我走后就不要保留骨灰了,咱们没有子女,不要占用人民的土地了……”邓颖超含泪点点头……   一生无嗣,亦无坟茔,连骨灰也不打算留下。   你很难想象,这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和他的妻子邓颖超的选择。   周恩来,出身绍兴书香门第,虽家道中落,却从小目睹社会动荡,立志救国救民。   在五四运动那会儿,他可积极了,大伙儿一起闹革命,寻着真理去。   邓颖超,生于动荡年代,父亲的遭遇让她早早体会到世事无常。   在妈妈的熏陶下,她逐渐变得自立又坚韧。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她投身革命,并加入了进步学生团体。   在天津的活动中,他们相遇了,因为志同道合的革命理想,彼此间产生了共鸣。   邓颖超那份勇敢和坚韧,让周恩来记忆犹新。   而周恩来的才华和领导力,也让邓颖超心生敬佩。   三年后,周恩来在信中表达了对邓颖超的爱慕,希望与她“共患难,同奋斗”。   用邓颖超高兴地答应了,表示愿意和我们一起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1925年,他们在广州办了个小而简单的婚礼,只叫上了几个亲朋好友。   这场婚礼虽不铺张,却洋溢着革命情侣的浪漫与热情。   婚后不久,邓颖超怀孕了。   革命形势严峻,她担心孩子会影响工作,于是独自决定放弃了这个孩子。   她选择了一种并不安全的方式,导致自己痛苦不堪。   周恩来得知后,既心疼又生气,这是邓颖超第一次见到他发火。   她事后也反思自己的轻率。   后来,邓颖超再次怀孕,这次她格外小心,母亲也来照顾她。   难产,产钳,婴儿夭折,一系列的打击接踵而至。   邓颖超的身体也受到了严重损伤,再也无法生育。   面对这样的打击,周恩来没有责怪妻子,而是给予她安慰和鼓励。   他说:“革命还得继续,我们没后代也没啥大不了的!”   这句话体现了他们高尚的革命志向和无私的奉献态度。   没有孩子,他们却把对方当成最宝贵的依靠。   那个动荡的革命时期,他们携手同行,患难与共,留下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一起共度难关,真诚而坚定。   这对夫妻是公认的“模范”,他们的感情故事给了很多人力量。   1975年,他们在病房里度过了金婚纪念日,这或许是他们生命中最特殊的纪念日。   邓颖超每天都陪伴在他身边,为他读文件,削水果,悉心照料。   周恩来手术后,虚弱地叮嘱工作人员照顾好邓颖超,大家都明白,总理这是在交代后事了。   十一月,周恩来再次手术,身体更加虚弱。   他去世后,希望能把自己的身体捐给医学研究,用于解剖。   即便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心里依然装着国家和人民。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饱受病痛折磨的周恩来,仍然关心着其他病人,叮嘱医护人员去照顾更需要帮助的人。   周恩来总理离开了我们后,全国人民都很伤心。   他最后的心愿是:火化后,把骨灰撒遍祖国的大江大河,不留一点骨灰,也不立墓碑。   周恩来生前就倡导火葬,并以身作则,将自己父亲和岳母的遗体火化,平掉了祖坟。   他认为,人死后不应该占用土地,应该把土地留给活着的人。   邓颖超遵照周恩来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向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入海口、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   这些地点,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密云水库,代表着周恩来对水利工程的关心;天津,是他的第二故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邓颖超选择了周恩来用过的骨灰盒,并将它保存了下来。   每年秋天,她都会把骨灰盒拿出来擦拭,仿佛周恩来仍然陪伴在她身边。   十六年后,邓颖超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她留下遗嘱,将西花厅归还国家,书籍文件上交,剩余工资交党费,一切从简。   她还特意叮嘱,要用周恩来用过的骨灰盒装自己的骨灰,然后撒向天津海河,与周恩来再次相聚。   1992年7月10日,邓颖超逝世。   她的骨灰被撒向海河,完成了与周恩来的约定。   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把爱洒向了烈士遗孤和其他战友的孩子。   他们心胸宽广,给了许多年轻人温暖的支持。   他们没有墓碑,没有后代,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他们的经历,堪称传奇,更像是精神的标志。   他们是一对革命夫妻,他们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付出,会一直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们都是这些先人的后代,他们的精神会一直流传下去。我在罐头搞创作 信息来源:金台咨询——《周恩来遗言骨灰不保留 哭声震颤大会堂》

0 阅读:42
贺绪云讲历史

贺绪云讲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