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去年腊八粥的的香气还在,今年的腊八又到了。每年到这一天,煮一锅腊八粥,已经成了定势,没有变过。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锅掺杂了多种食材的粥,平时不会做。腊八这天,要凑成八种食材,也挺不容易。黄豆、绿豆、红豆,粳米、大米、糯米,六种了。还有两种是什么,在农村会放番薯与青菜。回城后,记得加了胡萝卜与青菜。 胡萝卜虽然营养丰富,煮成粥并不好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以至于后来看到加了胡萝卜的粥,很抗拒。随着生活逐渐好转,腊八粥的组成远不止八种。除了上述豆类,至少有花生米、山药丁、红枣、小黄米、玉米碴子、薏米、桂圆等等。 吃腊八粥,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和中国传统文化不那么相同的文化。有人可能会奇怪,“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只有中国才有。与“年”紧密相连的腊八粥,怎么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关腊八粥的文字记录,最早在宋代。南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这样记载:“此月(腊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这样写到:“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因为腊八粥始见于寺庙,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这样的“佛粥”,今天同样可以见到。每年腊八这天,扬州有好几家寺庙,早晨有免费的腊八粥可领可吃。观音山和兴善寺是代表。 观音山的腊八粥,曾在年轻时多次发心想去尝一次。可惜腊八不是法定假日,正常上班。有一年终于轮到在周日,早晨六点多钟起来,骑着自行车去玩。还是晚了。看到好多人在吃,有的人没有位置就蹲在走道边,端着个碗喝粥。转了圈正准备离开,出门处有人递给一小袋挂面。 据说,寺庙周边的居民,有的拿了锅去打粥,拿回去全家享用,不知真假。至于兴善寺的腊八粥,虽然上班就在兴善寺近处,却没有去看过。 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当年佛祖从王子到苦行僧,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岁月。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不能解脱各种苦楚,便放弃苦行下山。那时的他已经虚弱不堪,举步维艰了。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位牧女。牧女熬了一锅乳糜(用奶与谷物共煮)。释迦牟尼吃下乳糜后体力恢复,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腊月初八,释迦牟尼的成佛日。佛教传入中国后,信徒认为,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陀保佑,所以腊八粥有了“佛粥”的别名。 宋末有个叫周密的人,在《武林旧事》书中记载了“腊八粥”的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小时候、不那么小的时候,每年吃腊八粥,并不知道与“佛”有什么关系。能在寒冷的大冬天,喝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可以暖和好一阵。尤其是那么多不同的食材放一起,组合的香味比之纯粹的白粥,好吃得多。 粥,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到了春三月时,“春荒”应期到来。在新小麦下来之前的这段时间,虽然农活沉重,却很少有人家能吃上干饭。一日三餐以喝粥为主。锅底浓稠些的先盛出来,留给活计最重的男主人。在农活特重的“双抢”时,家庭主妇偶尔给男人一碗“含浆饭”,是最好的小灶。 捞出一碗饭后,锅里的米太少了。于是,春天不缺的青菜,填补了米的不足。吃菜粥,成了日常。腊八粥,绝对是粥里的贵族,平常日子,连想都不会想到。更不要说吃! 曾几何时的“贵族”,想不到也有塌方的一天。医院里呆了一阵,发现很多老人根本不能吃粥。为什么?好吸收的优点带来了血糖升高快的缺点。这个缺点对患有糖尿病的人太不友好了。有的病人甚至被医生“严令”禁食粥类。 我今年,煮不煮腊八粥?往年或多或少煮一点应应景,今年有点犹豫。不过,不是因为血糖问题,而是最近经常煮粥。不喜食白粥的我,杂粮粥是常态。腊八粥比杂粮粥加些更多品种食材而已。 还是煮了一些。没有费心费力地去配比各种食材,而是用了两小袋不同的八宝粥材料汇到一起。怎么样?有十几种材料了!
似乎,去年腊八粥的的香气还在,今年的腊八又到了。每年到这一天,煮
扬州大兔子
2025-01-08 08:51: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