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L3自动驾驶同步登陆北京、武汉,理想、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已全面备战,新能源车企如何应变?
回答:
1、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达成共识,也就是说,在技术探索上,没有什么新的想象力了。
以当前的认知看,“端到端”(引入强人工智能)就是技术的终极了。接下来,要考验的不是前瞻探索,而是如何更快地量产落地。
不少工程师为什么选择离开智驾行业?
不仅是因为企业裁员、岗位缩编,以及智驾薪酬“挤泡沫”,更重要的是,它不再是一个多元探索的热钱风口了,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量产落地,追逐风口的“聪明人”肯定会早点下船。
2、智能驾驶技术的进展非常快,除了所说的技术路线达成共识之外,相关成本也在快速降低,无论是硬件BOM,还是软件投入,都快速进入了一个可量产、可铺量的阶段。
那么,这就意味着,更多的廉价车,可以搭载高阶智驾了,在民众认知上,也会有不错的普及速度。
3、从L2到L3,是智能驾驶的一道坎,未必是技术本身,其实相关法规也非常关键。
如问题所述,北京、武汉推出了更详细的《条例》,那么,这就意味着,关于法规的合理约束正在有序释放中。
不怕存在法规,只怕不存在法规。有法规,那就意味着有法可依,这个事是可以往前推动的,无非详细聊聊细则边界的问题。
对智能驾驶的量产推动,绝对是个好消息。
4、不要陷入事故划分的责权陷阱中。
前面提到法规先行,就是在解决事故责权的问题。只要有法可依了,事故怎么判,反而好操作了。
有人会提出一个疑问,L3智能驾驶,既要求车辆驾驶由系统自我完成,人只在必须接管的条件下,才去接管。那么,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人有接管的反应时间吗?
这件事应该这样理解,首先,智驾技术不断成熟,在日常使用上,确实可以做到“无需接管”。真需要接管的情况,也绝对不是紧急情况,因为论紧急避险的能力,系统是要强于人的。
只有系统实在无法判断该路况可智能驾驶,才会要求人来接管,比如,天气实在太差,又是大雨,又是大雾,再比如,前面的道路因为整修,被彻底挖断了,系统没有接收过类似的场景训练,压根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场景。
在这些“地狱级”难题下,系统有可能会请求人来介入,而绝对不会是遇到非常紧急的问题,忽然丢给人来处理。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不必焦虑。它要求人来接管,那么,也会对主驾的驾驶者有一些状态监控,比如,你总不能全程睡觉,或者,主驾就直接没有坐人,欺骗系统。
梳理好对智能驾驶的认知,才有可能一步步朝着L3、L4、L5前进。
至少,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光,正一点点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