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内蒙古武川县,一个男生考上大学,向女老师报喜。老师高兴得很,从兜里掏

常常说说 2025-01-04 22:17:53

1981年,内蒙古武川县,一个男生考上大学,向女老师报喜。老师高兴得很,从兜里掏出20块钱,塞到学生手里:“买双棉鞋,别冻着。”26年后,这个学生事业有成,送老师一份礼物。老师打开,愣住了,眼眶湿润:“你心意到了,老师就满足了。”

张秀荣在教室里改作业。几张试卷翻过去,笔尖一顿,眼神落在一个名字上:陈志德。这个学生,她记得。家里穷,兄弟姐妹多,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衣服,冬天脚上套着破棉鞋,脚趾露在外头。考试却总是前几名。

一天课后,陈志德站在讲台前,低着头,小声说:“老师,我可能要辍学了。”

张秀荣愣住,放下粉笔,问了理由。家里穷,母亲病了,供不起学费。张秀荣听着,沉默了很久。回家后,她翻了翻存折,攥紧钱袋子。第二天,陈志德又来上课。学费免了,张秀荣找校长帮忙,硬是让他继续读。

三年后,陈志德高考结束,跑到张秀荣家里。他站在门口,喘着气说:“老师,我考上大学了!” 张秀荣放下手里的针线活,笑着说:“好,好啊!”她站起来,从兜里掏出20块钱,塞进陈志德手里。

“买双棉鞋吧,东北冷。”

陈志德愣住,想推回去,却被张秀荣拦住。

“拿着,别冻着脚。”

大学在长春,北风刮起来像刀子。陈志德穿着新棉鞋,坐在教室里听课。冻得直搓手时,他低头看看脚,心里就暖和。

同学们讲家乡的事,有人说爸妈送来腊肉,有人说乡里补贴粮票。陈志德一边听,一边想起张老师的20块钱。

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大庆油田。那里冷,比长春还冷。他在油田里熬,白天扛设备,晚上啃书本。日子苦,但他咬着牙撑过去了。几年后,岗位调动,他从基层上了技术岗,再往后,成了工程师。

闲下来的时候,他常常想起张老师,想起那双棉鞋。想她掏钱时的模样,手干瘦,青筋暴起。

2007年,张秀荣60岁生日。陈志德打听到消息,开车回了武川县。他下了车,手里捧着一份特别的礼物。

进门时,张老师正在院子里扫地。她抬头一看,笑着说:“志德,你回来了!”

陈志德把礼物递过去,说:“老师,这是我给您的生日礼物。”

张秀荣打开一看,愣住了。礼物是精心准备的,但价值不菲。她沉思了一会儿,抬起头:“志德,这礼物我不能收。你心意到了,老师就满足了。”

陈志德点点头,把礼物放下。他说:“老师,这不是还礼,是我的一份心意。无论您收不收,这份情永远在。”

张秀荣微笑着点头,眼眶湿润。

陈志德的礼物,张秀荣没有留下,但这段情谊却在两人心里留存。邻居们听说这件事,纷纷感慨:“这样的学生,老师教得真好。”

后来,张秀荣提起这件事,总是淡淡一笑:“志德心里记得老师,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几十年后,村里的学生谈起陈志德,都会说:“那个回报老师的学生啊,他真的有心。”

这段师生情,没有大场面,没有轰动。就一个兜里的20块钱,一份无法衡量的感激。平凡,却让人记一辈子。

0 阅读:83
常常说说

常常说说

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