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执亦无失。
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学习要每日积累,顺应天道则要每天减损。
要损什么呢?他又说,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损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无为”,所以 损的是十有八九是“有为”。
那什么是有为呢?在六十四章,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无为即是无执,也就是没有了人的私心目的刻意等执念;而有为则是有执,也就是满满人的私心目的刻意等执念。
有为和无为的差异不在于行动上做与不做,而在于人的用心 用什么心做。满是执念还少些执念。无执则无失无败,有执则有失有败,有失有败 有时候跟事情本身没有关系,跟人心很有关系。例如,当人抱着强烈的执念目的去做一件事 如果事情不能符合自己的意愿 即使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个结果 人也会感到挫败失意。而如果人没抱着很强的自我意愿、只是尽己所能的去做,那么事情无论结果如何 对他来说都是唯一的结果了,他都能乐见其成 坦然接纳 因为没有用执念给自己设限使绊 也就不会被绊倒。
也许老子说的是修行到最后得道的理想境界,而人生在世 哪能做到全然无执无私,但倘若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关系 也就有了调整自己 减少执念的方向,为道日损 每天减少一点点 执念越少 人越安定 心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