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因为得失而抑郁的窠臼?孙玉良:人要学会变成一个观测者】
在这个世界上,据统计大约有10亿抑郁症患者,其中中国大概有1亿人。人为什么会抑郁,原因很多,但心理承受能力、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智慧者是不会得抑郁症的,比如写《道德经》的老子,有着一种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心态,他怎么会抑郁呢?比如说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出了万法皆空,豁然开朗,他怎么会抑郁呢?去除了五蕴就不会抑郁;还有一位“剑桥萌叔”,实名叫张子萌,曾任剑桥中国学联主席,现为然益科技公司董事长,这是一位闹市中的修行者,用科学和逻辑解读万事万物,他说出的话很通透,很接地气,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抑郁。
心理上的抑郁,无非是看不开。心理上的痛苦,无非是想得而不得,太看重“我”。当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时,就会抑郁;当经过努力而失败时,就会抑郁;当经历挫折而遭遇人生的苦难时,就会抑郁……,无非是“得”与“失”,“得”则喜,“失”则痛。如何突破因为得失而抑郁的窠臼?达到一个暂新的人生境界,我建议大家多读读《道德经》,多读读佛家经典,多读读关于最新科技AI和量子力学的理论,理解了,悟透了,就会“跳出庐山看庐山”,幡然醒悟,原来不过如此。
人的一生,得又何欢,失又何愁,不过南轲一梦也。历史上不乏看开这个世界本来面目的人。比如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如大讲特讲“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在棺材中悟出人生大道。这些人都是闹市中的大智慧者。张子萌提出人要学会变成一个“观测者”而不是“被观测者”的概念,同样拥有人生的大智慧。人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到世界各地走一走,丰富自己的阅历;一定要有俯瞰众生的视野,把人生当作一种体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酸甜苦辣,都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锤炼出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人就不会抑郁。
所谓“观测者”,我又称之为“更高维度的人”,比如人与一条狗,人显然比狗的思维更高一个维度。你扔一块肉、一根骨头,你会预知狗会跑过来。相对于狗,人就是一个观测者。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上帝”,是有的。只不过这个“上帝”并不是人形的,而是一种超越人类思维的存在,老子称之为“道”。我们玩电子游戏,里面的人物受我们左右;拍一部电影,里面的人物情节受导演把控,相对而言,玩游戏的人与电影导演,就是游戏中和电影中的“上帝”。推而广之,月球围着地球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又带着它的一众行星们围着银河系转,银河系的众星也在围绕着更大的星系在转,是什么力量让它们这样有规律的运动,冥冥之中是有“上帝”存在的,是“道”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佛家讲的万法皆空对不对?现在有了量子力学,已经突破了原先我们学过的许多理论。世界上哪有“物质”?微观世界里,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不过是波动而已,科学叫“波粒二象性”。万物不过是原子的不同组合,本质是一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一种大彻大悟,已被科学所证实。越往深处研究微观世界,越能发现没有物质,都是空的,波动而已,不同的波动产生的能量组合而已。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也只不过是原子组合的能量场,缘聚缘散。
每一个原子都不是新的,都和宇宙一样古老,遗传是信息的传递,而信息是会发生“量子纠缠”的。人有没有前世和后世?有的,只不过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而是能量与信息的转换,重新进行组合。原子或更小的粒子不会“死亡”,带着信息和能量形成另一种组合而已,人类如此,动物如此,植物如此,无机物也是如此,都不过是能量与信息的复杂组合。人类用眼耳口鼻舌对万物的感知,只不过是很微不足道的感知,假如说有更高级的文明存在的话,他们不见到长成人的样子,也不见到通过眼耳口鼻舌对万物进行感知。我们有幸生活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以前所有的观念会被颠覆,包括唯物论与唯心论这些概念,可能会被重新诠释。
看穿了世界万物的本质,多看看无垠浩渺的宇宙,地球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何况每一个人类的个体。有什么想不开的呢?大家发现没有,科学发达到一定程度,过去不被理解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都会迎刃而解,原来如此。过去的都是故事,挫折未尝不是好事。我是相信因果的,只不过这个因果不是人们简单理解的那样的因果。做人做到“无我”状态,用观测者的眼光观察万事万物,用度人的心态看待个人的得失,提高思考的维度,则一切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