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轻人路遇强盗,主动把钱财拿出来,唯独不肯交一张纸,这时强盗夺过来一看,没想到他看后直接跪倒在地,瞬间痛哭流涕。 在强盗的威胁下,林仲新感到自己已无任何反抗之力,他准备交出所有财物,但就在这时,强盗突然看到了他随身携带的那张纸。 强盗随意翻开,当几行文字落入眼帘,强盗的手顿时停住了。 那封遗书中,其父林觉民以血与泪书写的家国大义,激发了强盗内心深处的情感,强盗的另一只手开始微微颤抖,原本凶狠的气焰消失无踪。 原来,自己抢劫的竟是林觉民的儿子,自己真该死呀,遂跪倒在地痛苦不已,而一旁的林仲新直接傻眼了。 一会儿,强盗的声音变得低沉,带着一丝犹豫和歉意:“你……走吧。” 他突然把手中的武器收了回去,连同其他强盗一起,护送林仲新离开后,悄悄离开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写遗书的人、声名赫赫的林觉民。 林觉民诞生于1887年,自幼聪慧好学,但却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 林觉民并不是天生叛逆,而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黑暗与压迫,让他意识到,仅仅依靠科举成名,并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年轻的他在乡试时曾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这是他向传统制度发出的挑战,也是他为自己未来选择的一条道路:不是走进仕途,而是走向革命。 在父亲眼中,这个儿子不走正道,似乎注定了要与家族的荣光背道而驰。 15岁进入全闽大学堂后,林觉民从单纯的对旧制度的不满,渐渐转向了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思想开始涌入青年人的心中,点燃了他们胸中的革命火焰。 林觉民也不例外,他在日本留学时接触了孙中山的革命理念,深受启发。 而与妻子陈意映的婚姻,成为了林觉民革命理想的一部分,陈意映出身于新式教育家庭,思想上与林觉民不谋而合。 这对夫妻互为支持,在共同的理想下,他们的情感逐渐深厚。 林觉民归国后,立即投入了辛亥革命的洪流,与许多革命者一样,他也清楚地知道,这条道路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 林觉民甚至早早写下《与妻书》,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临终告别寄托其中。 1911年4月27日,当革命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被捕了,临刑时,他没有选择低头,而是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他在遗书中写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的遗书,在后来的岁月中被陈意映珍藏,并在林觉民的儿子、林仲新成年后传递了出去,后来也就有了文章开始的一幕。 后来,林觉民的遗书被福建省博物馆将其收藏,并为后世所传颂。 值得一提的是,林觉民有个侄女,便是写下、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一名年轻人路遇强盗,主动把钱财拿出来,唯独不肯交一张纸,这时强盗夺过来一看,没想
周律鸣不评
2024-12-29 21:01:59
0
阅读: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