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发现内容也离题千里,

凌统看趣 2024-12-29 14:00:27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发现内容也离题千里,最后只得了6分,可他却被211大学破例录取,然而没过多久,教他的老师就说:“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信源:搜狐网 黄蛉从小对文字有着异常的热情,但他的兴趣并不局限于现代汉字。自幼在家乡四川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黄蛉便对古老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他常常在家中的一角拿着一些破旧的字帖,细心地临摹那些古人留下的字迹,尤其对甲骨文情有独钟。 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他的眼睛就像是盯着古老文字的守护神,目光专注得几乎可以穿越千年。 然而,黄蛉的这种特殊兴趣,起初并没有得到家人和老师的理解。 每当他在课堂上胡乱写些“甲骨文”时,老师总是摇头叹气,认为他太过沉迷于那些过时的符号,而忽视了对现代学科的学习。 即使如此,黄蛉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兴趣,认为只有理解古代文字,才能真正解开历史的秘密。 2009年,黄蛉参加了全国高考。对于他来说,这场考试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的紧张感,因为他早已决定在自己热爱的古文字研究上有所突破。 高考作文部分,他不仅没有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是随意地写下了一篇甲骨文题材的文章。 由于黄蛉的文字表现与常规汉字完全不同,监考老师和阅卷人员都无法看懂他的字迹。于是,黄蛉的这篇文章被专家送去辨认。 专家在翻阅这篇高考作文时,几乎被惊呆了。尽管他并未立即理解这些甲骨文的内容,但他可以确定,这些字形的确是源自甲骨文,而并非普通的错字或乱写。 专家费力地翻译出文章的内容后,却发现这篇作文与高考题目几乎毫无关联。 文章虽然展示了黄蛉对于甲骨文的热情与知识,但离题太远,显然无法获得高分。最终,这篇作文仅得了6分。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黄蛉的才华引起了四川大学何崝教授的注意。何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甲骨文专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当他得知黄蛉的情况后,决定亲自查阅这篇高考作文,并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何教授从字迹的细微之处看出,黄蛉不仅对甲骨文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而且有着扎实的基础。尽管他的作文偏离题目,但他的学术潜力与创造力不容忽视。 何教授认为,黄蛉是一个文字研究的天才,应该给予他更高的关注。于是,何教授力排众议,决定破例录取黄蛉进入四川大学。 这个决定引起了不少学者和教育界人士的议论,许多人认为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黄蛉不应该获得这样的机会。 然而,何教授依然坚定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成为学术界的栋梁。 黄蛉进入四川大学后,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甲骨文研究。他在何教授的引导下,学习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深入分析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 很快,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黄蛉不仅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的成就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有人甚至盛赞他未来的学术前景不可限量。 然而,成功的滋味似乎也让黄蛉渐渐迷失了方向。他开始觉得自己站在了学术的高峰上,逐渐变得自满。 何教授逐渐感到失望。作为黄蛉的导师,他深知黄蛉的潜力,但也意识到,若继续纵容他这种自满与懒散的态度,只会让黄蛉浪费自己的才华。 有一次,何教授在课堂上对黄蛉提出了批评,提醒他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不仅仅停留在甲骨文的表面。 黄蛉不满地回应道:“何教授,您太古板了,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甚至表示,自己已经不需要过多依赖教授的指导,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研究。 在黄蛉眼中,教授的传统方式已经显得过于陈旧,自己应该去开辟新的学术道路。 何教授听后,心中感到无比的失望。作为一位曾经对黄蛉寄予厚望的导师,他发现,黄蛉并未理解他多年来对学术的执着和严谨。 何教授深知,如果黄蛉继续这种心态,他的学术生涯将注定会走向堕落。 黄蛉的行为不仅让何教授心寒,也让其他老师开始对他产生疑虑。 有一位年轻的讲师在私下对同事说:“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这句话传到了黄蛉耳中,他感到十分愤怒,认为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蛉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满与懒惰让他失去了很多本可以获得的机会。 他开始后悔曾经对何教授的蔑视与不屑,感到自己的学术之路似乎已经被自己亲手破坏。

1 阅读:2195

评论列表

山行

山行

3
2024-12-30 00:08

不识抬举就不好了

梁平

梁平

3
2025-01-12 17:43

这样招生破坏游戏规则,这货其实也没有什么料,只是标新立异而已!

凌统看趣

凌统看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