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清】袁枚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

国学文化鉴 2024-12-27 11:16:52

寒夜 【清】袁枚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寒夜读书,不知不觉忘了睡眠,锦缎制的衾被,熏香已散尽,小火炉中的火苗,也已经渐渐熄灭。 妻子冲进书斋,含着怒气,一把把灯夺去,质问道,“你知不知道现在是夜晚几点啦?还不快去睡觉。” 赏析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寒夜读书七绝。 文人自古爱读书,其中痴绝者尤多,唐代韩愈苦读书,写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北宋欧阳修勤读书,有“三上读书”——“马上、枕上、厕上”;南宋“四大家”之一、藏书家的尤袤,盛赞读书,犹如饥当肉,寒当裘,孤当友,忧当乐,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忧郁而读之,以当金琴瑟。”明代大才子唐伯虎读书,“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清代大才子袁枚这首寒夜读书,亦是别有趣味,一个书呆子形象跃然纸上,使人不禁被诗人痴读的形象所感染。 袁枚读书,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一则“寒夜”读,不怕冷。古人云,“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又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春天读书,百花齐放,不冷也不热,当然是读书的最佳时间。夏天读书是,“清风一室闲钟磬,疏雨幽窗自看书”,夏天只要有清风,就是读书时;秋天读书是,“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秋天不冷不热,亦是读书好时节;冬日读书是,“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虽然寒冷,但是只要想读,还是创造条件勤读。 二则,“忘却眠”,废寝忘食,不知疲惫。读书读的入迷了,早已忘记了这个世界,忘记了睡觉这件事,只一味在书海中遨游,与古人对话,灵魂交流。 三则,“锦衾香尽”,拥被读。冬天读书不是冷嘛,诗人就干脆坐在床上,以锦衾裹住身子读,这样就不会觉得冷了。 四则,“炉无烟”,燃起小火炉读书。“围炉夜话”的情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燃起小火炉读书,不但温暖,而且颇有诗意,让人感受到火炉的温度,仿佛是从书籍中传来的。火炉只能温暖诗人的身体,书籍却能温暖诗人的灵魂。 五则,“美人含怒夺灯去”,“红袖添香”读。当然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恰恰相反,“红袖”变成美人妻子,不但不添香,反而夺走了读书灯,终止诗人读书。这一反其意而用之,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与意犹未尽,煞是好笑,为读书生活增添了一抹情趣。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即美人有时竟不如书,爱书胜过爱老婆,这也是老婆发火的主要原因。 灯一灭,诗人会不会跟着老婆走出书斋,走回卧室呢?我看未必,因为诗人还有一句诗,“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只要窗外有雪,有月,诗人恐怕还是要努力试一试的。 六则,“问郎知是几更天”,读书持续时间久。面对这样的情郎,妻子怎能不来含怒夺灯呢?“问郎知是几更天”,更是从侧面烘托出夜读的时间之晚,更能体现诗人读书之痴迷。 故而,诗人通过六个侧面描写,刻画出一个书呆子形象。袁枚之所以能成为大才子,与他一生勤奋苦读密不可分。其文蕴厚而气浑、识卓而笔纵,亦是读书给予他的无限滋养。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有人苦读,有人放纵,这大概就是圣贤与凡人的区别吧! 这首诗中记述的 确实 是一件小事 然而夫妻间之所以有隔阂 不都因为小事 …… 这不 袁枚这家伙,晚上读书不睡觉 媳妇找来了 而且 脸上还含着怒气 更是把灯给夺了过去 …… 就问你 这场景像不像老公打游戏 大晚上的不睡觉 惹得老婆跑来发脾气? …… 现实中 两个人免不了要口角几句 甚至生一肚子气 可袁枚却好像,不但很乖的样子 而且还很享受 …… 为什么? 你看诗中,一个“美人” 就说明女人是经过一番打扮的 至少穿得很轻薄 而且 人家只说一句 “问郎知是几更天” ——你知道现在多晚了吗! 接下来 便眼含怒意的瞪着他 …… 试问 此情此景之下,会有几个男人 不乖乖的 跟着老婆回卧室 该尽啥义务,去尽啥义务

0 阅读:0
国学文化鉴

国学文化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