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3年,万历皇帝朱翊钧趁祭扫祖先陵墓时,率领文武百官和钦天监,选定了群山环抱的大峪山下为自己建陵墓,这年他22岁。 1620年秋,一代明君万历皇帝朱翊钧溘然长逝,年仅58岁。 他的一生并没有给大明王朝留下多少值得称道的政绩,反倒是创下了两个令人咋舌的记录:在位时间长达48年,居明代皇帝之首; 但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执政生涯中,他竟然有28年没有上过朝!可谓真真是"不务正业"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昏庸的皇帝,却用尽了国家的财力物力,为自己修建了一座恢弘壮阔的地下宫殿——定陵。 公元1583年,这一年的春天,年仅22岁的万历皇帝从北京出发,前往先祖的陵寝祭奠。在回京的路上,他忽发奇想,要为自己选一块风水宝地建陵墓。 于是,文武百官和钦天监的天文官员纷纷随驾,在环山的大峪谷中踏勘了数日,最终选定了这处依山傍水的吉祥之地。 修建定陵可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158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590年,整整耗时6年之久。 每年春夏之交,都有3万多名民夫被征调来此,日以继夜地挖土垒石。 光是工程开支,就高达800多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是一笔惊人的数目。 修筑定陵最艰难的,莫过于将巨石从深山运至陵址。 据史料记载,当时所用的石料都采自200里开外的山中。 工匠们不得不等到数九寒冬,等溪流结冰,才能将巨石放在冰面上,用上千人的力气拖拽前行。 而地宫中所用的楠木等上等木材,更是来自千里之外的云南、贵州等地的原始森林。 伐木人须冒着猛兽、瘴气的危险,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腹地。 据说,当年下山的伐木工往往只有上山人数的一半,因此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悲惨说法。 就这样,明朝廷倾举国之力,历经6年时间,终于在1590年完工了气势恢宏的定陵地宫。 谁料到,30年后的万历皇帝会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得如此妥帖,却未能治好长期酗酒和沉迷女色的恶习,也无力扭转辽东战事的颓势和国事的败坏。 终于,英宗的陵寝修成仅仅30年,这个荒于政事的皇帝就病重驾崩,离开了阳世的紫禁城,踏上了阴曹地府的旅程。 在他去世前,还发生过一件趣事。 1581年,明神宗朱翊钧在一次醉酒后,来到慈宁宫探望母亲李太后,因李太后不在,便在宫中偶然临幸了身边的一位年轻宫女王氏。 根据明朝宫廷规制,皇帝宠幸宫女后应给予名分,并进行记录,但神宗仅随手赏赐了一块玉佩,对此事并不上心。 然而,这次短暂的接触却改变了王氏的命运。王氏很快怀孕,但因未被正式认可而不敢声张。 直到腹部日渐隆起,王氏的异常引起了李太后的注意。 在李太后的询问和干预下,明神宗不得不承认此事,并勉强赐予王氏名分,封为恭妃。 一年后,王氏诞下一子,取名朱常洛。 这位长子原本应该带来欢喜,但却因出身宫女而让明神宗感到羞辱。 虽然朱常洛的身份符合嫡长子的规定,但明神宗却一直对立他为太子之事冷处理。 由于对王氏的轻视和不满,他甚至不愿给她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朱常洛的童年生活在屈辱与困境中度过,作为明神宗的长子,他在礼法上被认为是正统的继承人,但父亲的冷漠和宠妃郑贵妃的干扰让他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 李太后多次出面支持朱常洛及其母亲,但明神宗对长子的态度却始终未有改观。 郑贵妃生下儿子朱常洵后,明神宗更加偏爱这个幼子,甚至一度打算立朱常洵为太子。 然而,面对朝中大臣的反对和李太后的坚持,这一计划始终未能成行。 为了排挤王恭妃及其子,郑贵妃甚至采取各种手段羞辱王恭妃,而明神宗对此却熟视无睹。 朱常洛也因此受到忽视,他的教育得不到重视,成长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关怀。 直到朱常洛年满13岁,明神宗仍未安排老师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这让李太后深感担忧。 为了确保长孙的地位,李太后再次施压,要求明神宗明确立储事宜。 最终,在1594年,朱常洛被立为太子,但明神宗对此决定始终缺乏积极的态度。 按理说,太子的确立应该为王恭妃带来地位的提升,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她虽然贵为太子的母亲,却被长期冷落,不仅无法见到儿子,甚至被限制了行动自由。 即便如此,她仍默默忍受,将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未来。 尽管身份尴尬,王恭妃始终坚持维护朱常洛的地位,为母子二人争取一线生机。 王恭妃去世后,明神宗并未为她举行任何仪式,也未安排安葬事宜,使她的遗体长时间无法入土为安。 直到朱常洛继位成为明光宗,才为母亲举办葬礼,将她追封为皇后,补偿她生前未能享有的尊荣。 对于已经离世的王恭妃来说,这一切已毫无意义。 1611年,王恭妃因积郁成疾,病重之际提出唯一的请求——见一见自己的儿子朱常洛。 在明神宗的默许下,母子二人得以短暂相见。 然而,长期积压的悲伤和疾病已经让王恭妃双目失明,她只能用手轻轻触摸儿子的脸庞,完成了最后的告别。 当天晚上,王恭妃离世,结束了她充满屈辱与痛苦的一生。
汉人骨气与崇祯:探寻背后的关联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