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猜:“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哪部古代典籍?

奇闻趣史资讯 2024-12-21 22:55:54

蚂蚁庄园12月22日正确答案 猜一猜:“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哪部古代典籍 A、《诗经》 B、《史记》 正确答案:《诗经》 答案解析:

一、小康一词的起源:《诗经·大雅·民劳》 “小康”一词最早确实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诗经》中的《大雅·民劳》篇。这篇诗歌创作于西周时期,是周厉王的大臣凡伯所作,旨在劝谏周厉王施行仁政,减轻百姓的劳苦,实现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诗中这样写道: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人民实在太劳苦了,应该让他们稍稍得到安康。施恩惠于京城,以此来安定四方。 这里,“汔”是“企求、庶几”的意思,“小康”指的是百姓生活安定、较为宽裕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小安、小治。这是“小康”一词最早的形态,它寄托了古代先民对摆脱困苦、过上安稳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诗经》中其他体现“小康”思想的篇章 虽然“小康”一词只在《大雅·民劳》中直接出现了一次,但《诗经》中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与之相近的民本思想和对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追求,这些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小康”概念的延伸和补充。 重视民生,减轻徭役: 《诗经》中有不少篇章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对繁重徭役的控诉。例如: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首诗讽刺了统治者不劳而获,剥削百姓的丑恶嘴脸。 《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这首诗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辛。 这些诗篇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也间接表达了对减轻徭役、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期望,这与“小康”追求的民生安定是相通的。

歌颂丰收,祈求富足: 《诗经》中也有不少篇章描绘了丰收的喜悦景象,表达了对五谷丰登、人民富足的祈求。例如: 《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描绘了大片丰收的田野,以及丰厚的收成。 《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歌颂了丰收年景,谷物堆积如山,人民生活富足。 这些诗篇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富足生活的向往,与“小康”所追求的经济宽裕也是一致的。 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诗经》中还有一些篇章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浪费。例如: 《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告诫人们要及时行乐,不要虚度光阴,也暗含了珍惜时光、勤俭持家的意思。 《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赞美了鸤鸠养育幼鸟的一致性和专注性,以此来劝诫人们要专心致志,勤勉节俭。 这些诗篇体现了古人对良好道德风尚的推崇,也与“小康”所追求的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关联。

三、小康概念的演变和发展 《诗经》中提出的“小康”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大同”和“小康”两种社会形态。“大同”是最高理想,而“小康”则是较低的理想,是指“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 汉代以后,“小康”一词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政治术语,用来指代社会比较安定、人民生活比较富足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指的是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状态。

总结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表达了古代先民对摆脱困苦、过上安稳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景。《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与“小康”相近的民本思想和对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追求。“小康”概念在后世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理念,并始终激励着人们为之奋斗。因此,正确答案确实是《诗经》。

0 阅读:147
奇闻趣史资讯

奇闻趣史资讯

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