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19日,18岁的沂蒙姑娘李凤兰出嫁,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到了婆家,

沁说 2024-12-20 08:43:56

1946年10月19日,18岁的沂蒙姑娘李凤兰出嫁,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到了婆家,在响亮的鞭炮声中,婚礼仪式开始了。然而新郎王玉德并未出现,陪她拜堂的,是男方大嫂怀里抱着的一只大公鸡!

沂蒙山区的风俗,成亲当天新郎如果不在场,就可以用公鸡代替。

李凤兰坐在婚床上,自己揭开了盖头,她看着卧在喜被上的公鸡,思绪万千。她从未见过面的丈夫在结婚的前两个月去参军了,本来爹娘强烈反对,但她想着当兵是光荣的事,追求进步、保家卫国,说明他是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还是毅然决然地嫁了进来。

她憧憬着不久后丈夫的归来,再没想到,她这一等,就是整整60来年的余生。

王玉德自幼丧父,由寡母拉扯长大。凤兰决定好好替丈夫尽孝,让他在前线安心打仗。婚后第二天,她就搬去堂屋和婆婆住一张炕,婆婆身体不好,她精心服侍,天冷时,她每晚给婆婆暖好被窝,天热时,她蒲扇不离手给婆婆扇风……

家里八亩四分地,都由她起早贪黑的耕种,放牛割草、砍柴挑担,种菜洗衣,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到了晚上,她挑亮煤油灯,积极参加拥军工作,为战士们纳着一双双军鞋,想着:是不是远方的丈夫也能穿上这样的军鞋呢?

每当有队伍路过村口时,凤兰都会满怀期待地去寻一寻,第二年8月,她收到了玉德寄来了第一封信,也是此生的最后一封信,她永远记住了信封上的地址:“三营八连三排九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婆婆在等待中哭瞎了眼睛,1957年,凤兰30岁,和她相依为命的婆婆在不舍中离世,从此倚着门槛看着远方等待的,就剩下她一人……

1958年,王玉德终于有消息了!不过归来时,是一副棺木。其实早在在莱芜战役中王玉德就牺牲了,但部队忙于南征北战,未能及时通知。

凤兰的父母接受不了打击,相继离世。不过30来岁,她失去了4位亲人。好在乡亲们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当地政府也给凤兰送来了烈属抚恤金。她拒绝了所有说媒劝嫁的人,发誓要为丈夫撑起这个“光荣之家”。

为了让丈夫的姓氏和报国之心传承下去,凤兰先后抱养了一儿一女,分别取名为“王胜利”、“王光荣”。

李凤兰先后当过东关村的小队长、妇女委员、妇代会主任……谁家婆媳不和、妯娌吵架,都有她调剂的身影。她低矮的小院,成了干部们来村里的落脚点,乡亲们开会的好会场。

她家中一个老旧的小木箱里,珍藏着各种荣誉证书:“模范烈属”、“山东红嫂”、“三八”红旗手……

2008年的一天,80岁的李凤兰走完了她漫长而令人敬重的一生,那唯一一封来自丈夫的家书,安静地躺在她的衣服口袋里,她终于能见到这位一生都未曾谋面的丈夫了。

像李凤兰这样的“沂蒙红嫂”还有很多,是沂蒙这片红色土地的历史缩影,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不遗余力地支援着革命战争,她们是一群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0 阅读:43
沁说

沁说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