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8岁的张大千娶了女儿的同学,芳龄18岁的徐雯波。新婚夜,徐雯波羞答答地喊道:“伯伯!”张大千一把拥住对方,说:“喊我大千哥哥!” 提起张大千,大众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作为中国画坛“南张北溥”之一的艺术成就。他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更以泼彩画闻名中外。 然而,这段与徐雯波的婚姻,却为他传奇的一生添上了几分世俗烟火的气息。 这场婚姻的起点颇为戏剧化。据说,当时张大千的长女张心一与徐雯波是同学,两人感情甚好,常常一同来往。 徐雯波初次见到张大千时,对这位儒雅俊朗、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心生敬慕,而张大千对徐雯波的青春、美貌也心生好感。 尽管年纪相差整整三十岁,这并未阻碍两人关系的迅速升温。 对于张大千来说,这并不是他的第一次婚姻。 事实上,他在这一生中有过四任妻子,而徐雯波则是他的第四任,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回顾张大千的感情生活,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的浪漫气质始终贯穿始终。他对女性的欣赏,既有出于个人情感的深情,也包含一种审美的追求。 新婚夜“喊我大千哥哥”这句话,乍听之下让人感到风趣幽默,甚至带有一丝轻佻。然而,从心理学与文化角度剖析,这背后却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首先,“大千哥哥”的称呼,消弭了年龄差异带来的隔阂,增添了情感上的亲近感。 对年仅18岁的徐雯波而言,她既是新婚妻子,又带着对年长艺术家的敬仰心理。 而张大千显然不愿让这层“敬畏感”占据主导地位,他希望在两人的关系中建立起平等与亲密,这也许是他强调“哥哥”称谓的原因。 其次,这种称呼也折射出张大千内心的浪漫情怀与不老心态。 尽管已是48岁的年纪,但他从未觉得自己年迈。 他的艺术生涯正值巅峰,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激情。他将自己视为年轻的追梦人,而徐雯波的青春,恰好成为他艺术生命的一种延续。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抗战的阴霾刚刚散去,内战的风云再度席卷。 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多与动荡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然而,张大千的艺术,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与唯美的境界。 在这种背景下,张大千选择与徐雯波成婚,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可视为他试图在艺术与现实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努力。 徐雯波的青春活力,为他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激情,也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有人评价说,徐雯波是张大千后期泼彩画风格的重要“缪斯”。 虽然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她的出现确实让张大千的生活与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婚后,徐雯波成为张大千生活与艺术的重要伴侣。据记载,她不仅悉心照料张大千的日常生活,还在画室中充当助手,与他共同探讨艺术创作。 她的聪慧与温柔,使张大千在艺术创作之余,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他说:“我这一生,画得最好的是山水,留得住的也是这段情。” 更有趣的是,徐雯波的出现,还让张大千的朋友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时的文艺圈里,许多好友都对张大千“老夫少妻”感到好奇甚至羡慕,纷纷拿这段婚姻打趣他。 而张大千总是笑着回应:“艺术无岁月,情感亦无界限。” 张大千与徐雯波的结合,放在今天,依然能够引发关于婚姻、爱情与年龄差异的讨论。 有人从两人的爱情中看到了艺术家不拘一格的浪漫精神,也有人质疑其中是否存在性别与权力的不平等。 从文化视角来看,这段婚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多元理解。 在那个年代,门第、年龄甚至地位差距,往往都不是婚姻的绝对障碍,反而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选择。 无论外界如何评说,他始终活在自己的浪漫世界里,用笔墨勾勒山水,用感情书写人生。 这段婚姻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人性与情感自由的最佳诠释。正如他自己所言:“艺术无岁月,情感亦无界限。”
1947年,48岁的张大千娶了女儿的同学,芳龄18岁的徐雯波。新婚夜,徐雯波羞答
怀瑶看娱乐
2024-12-18 20:58: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