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升格职业本科的师资怪圈,要“博士帽”还是“老匠艺”? 2024.12.15

百智聊人啊 2024-12-18 15:21:19

高职升格职业本科的师资怪圈,要“博士帽”还是“老匠艺”? 2024.12.15 在国家推动职业教育进阶发展的浪潮中,新一轮高职升格职业本科院校的条件设定,宛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专任教师队伍里博士占比这一硬性指标,看似迈向高层次办学的合理推手,细究之下却满是值得商榷之处,甚至隐隐偏离职业教育的初心航道。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溯源,其核心使命是培育契合产业一线实操需求、能迅速上手且技艺精湛的应用型人才。相较于学术理论研究的纵深挖掘,更侧重于技能的精熟传承与实践场景的灵活应对。在传统高职教育的肥沃土壤里,扎根最深、最具养分的师资力量当属那些久经车间锤炼、身怀绝技的老技师们。他们手中拿捏的不是论文的笔杆,而是操控复杂机床的扳手;脑海里装的不是晦涩理论,而是解决实际生产故障的锦囊妙计。他们历经岁月打磨,目睹行业迭代变迁,身上每一道油渍印记、每一处劳作伤痕,都是生动鲜活的教材,能引领学生穿越书本知识与真实职场间的壁垒。 反观博士占比要求,看似为院校镀上“高知”金边,实则让诸多高职学院陷入两难泥沼。一方面,限于地域偏远、薪资待遇瓶颈以及学术资源匮乏等因素掣肘,高职学院在抢夺博士人才这场“军备竞赛”中毫无优势可言。高端学术人才更倾向于扎堆科研院所与综合高校,那里有完备实验室、充裕科研经费以及浓厚学术研讨氛围,能为学术探索提供无垠空间;而高职学院周边,往往是机器轰鸣的工厂园区,二者气场迥异。 无奈之下,院校求贤若渴的心便有些“饥不择食”,东南亚“水博士”现象应运而生。这类博士学位获取过程饱受争议,学习周期短、学术要求松,部分院校仅因指标压力就将其纳入麾下,全然不顾其能否为教学注入实质能量。课堂之上,这些博士若只是机械复述书本教条,缺乏本土产业实例佐证实操指导,学生收获的不过是空中楼阁般虚幻知识,与职业本科立足应用、对接岗位的初衷背道而驰。 以某机械制造类高职为例,往昔凭借数位经验丰富老技师,毕业生未出校门便被企业哄抢,在车间实习便能独当一面,修复精密设备故障,改良生产流程,凭的是在校跟老师傅摸爬滚打练就真功。升格风声一起,学院为凑博士数四处奔走,新聘数位洋博士,却尴尬发现,理论课虽添几分学术术语,实训场地师生互动反倒拘谨疏离,老技师边缘化,学生实操水平不升反降,企业反馈人才“华而不实”,订单量随之锐减。 高职升格职业本科,应是紧贴产业升级脉搏,锻造高技能精英的蜕变之旅,而非一场盲目追逐学历光环的数字游戏。与其紧攥博士占比不放,莫如精准衡量老技师这类“隐性瑰宝”储量,为他们搭建传承技艺平台,许以优厚待遇、荣誉嘉奖,用他们久经沙场的双手,夯实业本根基;辅以适量理论融合实践型博士,做跨界知识融合、前沿科技转化的桥梁,双轨并行,方能让职业本科院校在进阶路上行稳致远,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而非误入学历崇拜歧途,空有升格虚名,却失育人根本。

0 阅读:26
百智聊人啊

百智聊人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