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小松》,读到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从容地面对人生。激发我们的斗志,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能做栋梁之材的青松从小便生长在深深的绿草丛中,直到如今才看到它渐渐地超过它周围的蓬蒿。 在其微小之时,何人能认为它就是能做栋梁之材的凌云之木呢?直到它长成参天大树,耸入云霄,才说它真的很高。 分享喜欢的诗文 此诗开篇的第一句“自小刺头深草里”中,小松刚在土中生根发芽时,野花杂草都要比它大得多,以至于丰茂的杂花野草都能把淹没在深草里。但这样微小的它,却是一点也不弱。因为即便是在野花与深草的重重打压之下,它也仍然能够抬起了它那高昂的头,从野花与深草的包围圈中冲出重围,不断地向上生长。 此处的“刺头”二字,指的是小松树那长满了松针的头。而其中的一个“刺”字,不仅生动地描摹出小松的外形特征,还活脱脱地把小松敢于战斗的精神刻画了出来。 最重要的是,这一个“刺”字,还显示了小松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使得它有一天能够成长为耀眼的参天大树,这是那些野花杂草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句的“而今渐觉出蓬蒿”描绘了小松原本是被杂花野草所淹没了的,别人都不一定能注意到它的存在。可如今,它却长得连身边最高的蓬蒿都超出了一大截,而其他的杂花野草,早就被它轻松地踩在了脚下。 这里的“渐觉”二字,表明了诗人对小松的日日关注,时时观察。通过这样的日日关注与时时观察,使得诗人能够时时觉察到小松不断发生的变化。而之后的一个“出”字,诗人虽然着墨不多,却让人仿佛看到了小松经历风雨、逐渐成长的一种过程。最后的“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两句,诗人一连用了两个“凌云”,描绘了刚刚破土而出时的小松与长成参天大树后的大松。 刚破土而出的小松,在野草丛中没有人会注意到它,更不会有人去关心它的生死存亡,可一旦长成了直插云霄的可用之材,人们才说它真的了不起。 “时人不识凌云木”中的“凌云木”指的是被杂花野草淹没时的小松;而“直待凌云始道高”中的“凌云”指的是已长成了栋梁之材后高耸入云的大松。 这两句表达了平日里那草丛中不被世人重视的小松,一旦成为了众人仰视的参天大树后,就立刻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尊重。 读诗人的诗 古诗词的魅力。 真可谓是哲理性极强。而诗人写下此诗,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有不同寻常的才能,却无法得到伯乐的赏识,直到他功成名就之时,才得到了别人的关注与重视。 这样的经历,就像从茂盛的杂草中长出的小松一样,虽然有一天它也会成长为了令人惊叹的栋梁之材,却因为野草繁茂而掩盖了它的一切光芒。 不过,诗人坚信,杂草终究只是杂草,等小松长成了参天巨木,又有什么样的杂草能够掩盖它的光芒呢? 所以,在杜荀鹤的这首《小松》中,他与天下的寒门士子,便是诗中的“小松”。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被杂草淹没,但当他们有一天成为国之栋梁时,一定会惹来世人赞誉的眼光。 总的来说,杜荀鹤的这首《小松》有力地批判了世俗的眼光,让天下与杜荀鹤一样的寒门士子、平民子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使他们懂得,一个人不应该因为地位与出身的卑微而自弃,不应该因为目前的弱小与困难而放弃成长。因为每一个人最终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而实现自己一飞冲天的价值。 当我们被困难阻碍了前进的道路时,当我们跌落到人生的低谷时,当我们遭到了别人的轻视时,我们要始终相信:“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小松》,读到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从容地面对人生。激发我们的斗
国学文化鉴
2024-12-17 13:04: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