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这位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曾被诸葛亮评价为 “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王夫差确实励精图治,仅用两年时间就大败越国,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此后伍子胥三次劝谏,却致使君臣关系急转直下,越国也趁机恢复实力,最终吴国竟被越国所灭。这便引出一个疑问:在夫差取得成功之前,伍子胥难道未曾提过建议吗?为何那时夫差能对他的建议从善如流呢? 伍子胥的第一次劝谏,发生在打败越国之后。彼时勾践向吴王称臣,甘愿做吴国的奴仆,夫差为此满心欢喜,正准备接受越国投降之时,伍子胥却极力反对,谏言道:“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後必悔之。” 当时的夫差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以及越王的阿谀奉承之中,自觉已站在巅峰,而伍子胥这般直言反对,犹如长辈训斥晚辈一般,让吴王觉得颜面尽失,又怎会不心生恼怒呢? 第二次劝谏,是在夫差打算攻齐之前。夫差听闻齐景公去世,新国君软弱,且大臣们争权夺利,便决定出兵攻齐。伍子胥却提醒道:“勾践一顿饭没有两道荤菜,哀悼死者慰问病患,这是笼络人心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将成为吴国之患。” 夫差一心想趁着齐国国内局势不稳,全力北上争霸,可伍子胥却当面反驳,全盘否定他的计划,让他先顾好自家后院,这无疑与夫差的想法背道而驰。 第三次劝谏,则是在危机来临的前夕。当时,夫差准备发动对齐国的全面战争,心怀叵测的勾践立刻出兵协助吴国,还送贵重礼物给太宰伯嚭,让其在夫差面前美言,促使夫差下定决心全力与齐国一战。伍子胥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深知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耗费国力去攻克齐国只会给越国留下反攻的机会。 综合这几次建议来看,伍子胥劝谏失败的原因已然清晰可见:他的反对意见恰恰都触碰到了夫差的 “爽点”。 在打败越国之前,夫差的主要任务是向越国复仇,那时伍子胥所提的建议皆是围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精准地抓住了夫差的痛点,所以君臣之间配合默契,相处融洽。 可打败越国之后,夫差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目标转变成享受胜利的成果。在他看来,既然已经取得成功,伍子胥却还要求他过那种克勤克俭、如苦行僧般的生活,这自然是他无法接受的。夫差越是觉得能彰显面子、风光无限的事,伍子胥越是持反对态度,这必然会让夫差心生不快,觉得自己身为君主却处处受限,那此前打败越国所为何来呢? 实际上,夫差心中所想的,无非是在打败越国之后尽情享受风光,建造诸多亭台楼阁,坐拥西施等一众美人,时不时让周边小国对自己俯首称臣。至于称霸中原,多半是勾践有意灌输的观念,目的就是诱导夫差在北伐过程中耗尽吴国的国力
伍子胥劝谏成败之因:夫差目标转变下的误判
小万说
2024-12-17 11:01:28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