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化肥,生产队在使用完这些化肥后,发现装化肥的袋子是

凌统看趣 2024-12-17 09:49:54

70年代,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化肥,生产队在使用完这些化肥后,发现装化肥的袋子是用质量上乘的白色尼龙布料制成,虽然上面印有“日本”、“尿素”等字样,但队长决定以每条袋子一定的价格出售给社员。社员们可以将这些袋子买回家,然后染成黑色或蓝色,用来制作裤子。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2019.10.470年70秒:①从一条裤子到辉煌的中国石油工业 在上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的中国农村,穿衣问题成了千家万户最迫切的难题。布票短缺,买布成了奢望。 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妇女们没有几条像样的裤子,孩子们甚至一年四季光着跑。面对这些困境,农民们常常自嘲:衣服是缝缝补补再穿,裤子则是连补丁都打满了。 这一年,村里来了几十车从日本进口的化肥。这是村子难得一见的“外来物资”,装化肥的袋子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 这些袋子看起来很不一般——白色的尼龙布料结实耐用,不似平日见惯的粗麻袋。袋子上印着红色的“日本”“尿素”字样,在当时看来有点稀奇。 大家起初并未多想,以为这袋子不过是个装化肥的附属品,丢掉也无关紧要。然而,一次偶然的发现,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村里的张婶是个勤俭持家的妇女。化肥袋刚用完,张婶拿袋子擦拭农具,意外发现袋子的布料特别结实。 她心生一计:“这袋子虽说是装化肥的,但材质好得很,不比布料差啊!”于是,她悄悄带了两个化肥袋回家,用剪刀裁开,尝试做一条裤子。 布料虽然白,但染上蓝靛不就是深蓝布吗?张婶熬了整整一夜,终于做出一条朴素的蓝色裤子。 第二天早上,张婶穿着这条裤子去田里干活,立刻引来了大家的围观。 队长老李瞧见后也很惊讶,仔细端详裤子后连连点头:“这裤子不错啊,结实还不怕磨!竟然能用化肥袋做,张婶你这真是个好主意!” 很快,张婶的创意在村子里传开了。村民们纷纷请求她教制作方法。由于布料难得,很多人甚至直接穿着袋子裁剪后的成品裤子,来不及染色,也顾不得上面的“尿素”“日本”字样。 村里一时间,穿“化肥裤子”成了流行趋势。尤其是在孩子们之间,袋子裁剪出来的小裤子既轻便又耐磨,再也不怕他们跑着跑着把裤子磨破了。 队长老李看见社员们对这些袋子如此喜爱,便提议让生产队集中处理这些化肥袋。 他召集村民开会说:“这化肥袋子扔了可惜,咱们用过的袋子还能废物利用。我提议,队里按统一价格卖给社员,谁需要就去领。” 这个决定立刻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拥护。队里也专门腾出一间仓库存放用过的化肥袋,按每条袋子两分钱的价格出售。 为了让裤子更耐看,村民们动起了脑筋。老辈人翻出旧时用蓝靛染布的技术,用锅灶煮染料,将化肥袋染成深蓝或黑色。 妇女们则拿出针线和剪刀,将尼龙布裁成裤子的样式,边缝边熨,甚至给孩子的裤子加上小口袋。 李大娘是村里有名的巧手,她不仅用化肥袋做裤子,还琢磨出了做裙子和上衣的方法。 她家的五个孩子,每人一条化肥裤子,穿在地里干活,一点不比布料的裤子差。她还教其他村民如何将袋子裁剪得更合理,不浪费一点布料。 “这个尼龙布好啊,耐磨耐洗,咱村子里有了它,再也不用为穿衣犯愁了!”李大娘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开始接受“化肥裤子”。村里的小姑娘翠翠对这些袋子上的字样特别介意,总觉得裤子上写着“尿素”不好看。 她的母亲苦口婆心地劝:“孩子,这裤子穿上不冷,还能下地干活,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为了让翠翠安心,母亲专门挑了没有字样的部分做了一条新裤子,翠翠这才高兴地穿了出去。 几十年过去了,村里早已富裕起来,化肥袋早被丢在了历史的长河里。然而,当年用过的那些“化肥裤子”,却成了老人们茶余饭后的美好回忆。 在他们看来,那是一段充满智慧与希望的日子——在困难中,他们找到了生活的出口,用一条条裤子,缝补起了生活的裂痕。 村头的大槐树下,张婶常常感慨地对后辈们说:“当年那条‘化肥裤子’,可是我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后来啊,咱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话音刚落,她望向远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忙碌又充实的夏夜。

0 阅读:5
凌统看趣

凌统看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