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到了大雪,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开始了。猫冬猫冬,连喜欢在外面潇洒的猫儿,都不想出门了。人,怎么办? 一种,学猫。躲在家里,在空调的陪伴下,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能不出门绝不出门,也是老祖宗关于“冬藏”的重要保证。还有一种,去温暖的地方逛逛,既可以躲一阵寒冬,还可以在类似反季节的城市,感受不一样的冬天。 去广东?花城的美,犹如百花盛开的春天。去云南?七彩云南的典故,与“七擒孟获”有关,也与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环境,以及各种诱人的美味相关联。那就云南吧。云南的昆明,春城无处不飞花! 早在八六年,去过云南。那时候的昆明,没有现在的风采。交通不便是最大的障碍。如今盛行到昆明吃菌菇的说法,还没有影子。最出名的,无他,只有过桥米线。过桥米线吃的不是米线,而是一个贤妻为求功名的丈夫助力的故事。 到昆明了。老习惯,先去博物馆。八六年游玩,还没有逛博物馆的兴趣。不多的银子,忙着去玩当地著名景点。那时候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要买票参观。 现在,不要门票的博物馆,其实是每个城市最有意义的景点。走进云南省博,首先去了最想去的历史馆。诚如清人孙髯翁为大观楼所题的“天下第一长联”下阕开始几句那样:“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联中记录的昆明历史,从汉开始。其实,孙老先生保守了。西南不是孤悬在中原之外,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为不了解生出的恐惧,诸如百虫毒蛊、烟岚瘴气等,就像笑话“夜郎自大”一样。夜郎人不过想了解中原大小,便被自负的使臣解释为不自量力,让他们被冤枉了两千多年。 不说了,逛博物馆。 最吸引我的,还是青铜器。这件名叫虎牛铜案,云南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宝贝出土于上世纪七二年的玉溪李家山古墓群中。案,今天的称呼。古称“俎”,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案板的意思。以牛做俎,说明这件铜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古人社稷祭祀的最高规格为“太牢”,用整只的牛、羊、豕供奉。 牛,居于祭祀首位。没有牛的祭祀,叫“少牢”。这件虎牛铜案,是搁置牛的吗?老虎,在西南文化尤其在滇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既有牛又有虎,可不可以理解为,的中原文化与滇文化的完美结合? 虎牛铜案的主体,是一头大牛。牛站立着。牛角飞翘。牛背部自然下落成俎。与牛对应的尾部,装饰了一头缩小比例的猛虎。老虎正在攀爬,张开大口咬住了牛尾。牛腹下部中空,却横向装饰一头站立的小牛。 介绍说,大牛与小虎用模具铸造,且一次成型。小牛是另外铸好后,焊接到大牛的肚子下面。战国时期,滇国人能将一件祭器,做到这样的程度,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这件青铜器,名字有点小长,“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上个月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青铜器馆,看到过青铜贮贝器,也是西南地区青铜器代表。这件“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在一档考古节目中看过介绍。 贮贝器有底有盖,重叠两鼓的器身,内里贮贝。这件贮贝器神奇在于:两鼓器身纹饰居然是相同的。盖子上,是一个战争场面。整个盖子上雕塑了二十二个人,五匹马。这是一个步兵协同骑兵作战的场面。 中央位置有个骑士,形体比其他人高大点,应该是主将。他头上戴盔,身上有甲。他右手执矛,正在下刺。战场上有攻有守,各种武器都有,还马战步战相结合。记得当时看节目,神往之至。 古滇人,绝不是独居一隅的化外之民。他们的青铜器不但融入了中原文化的特征,还有胡人文化特点的青铜器问世。甚至,在贮贝器的盖子上,有活人祭祀的实况转播。 倘无这些出土文物佐证,我们如何知道,古老的云南和昆明,有过那么多与中原、与不同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历史!
节令到了大雪,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开始了。猫冬猫冬,连喜欢在外面潇
扬州大兔子
2024-12-17 08:22: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