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如果接受李济深的建议,也许就不用长征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济深就与中共有了联系。1924年国共合作时期,李济深和毛泽东在广州相识,两人都是国民党一大的代表。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李济深也在广州制造了"四一五"反共惨案,致使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自此,李济深与中共的关系急转直下,成为敌对的两方。 但李济深毕竟是有过革命情怀的人,他很快就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嘴脸。李济深不愿充当蒋介石的鹰犬,与之分道扬镳,逐渐走上了反蒋的道路。 从此李济深成为国民党内反蒋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反对派领袖"。他倡议联合各方力量抗日,主张停止内战,一心对外。 在抗日问题上,李济深的主张与中共不谋而合。随着斗争的深入,他对中共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敌视到理解,进而寻求合作。 在此过程中,李济深与毛泽东也重拾旧好。1936年秋,毛泽东曾致函李济深,号召国共两党协力抗日,共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李济深对此积极响应。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局面,李济深更加坚定了与中共并肩作战的决心。 然而让李济深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蒋介石却一意孤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一门心思地想要消灭共产党。对此,李济深感到无比愤慨,与蒋的矛盾越来越深。 1933年,在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军长蔡廷锴的支持下,李济深在福建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当时,第十九路军也加入了这场起义,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蔡廷锴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委员长。 可是好景不长,蒋介石闻讯后立即调动大批军队进行疯狂镇压。面对蒋介石的重兵围剿,福建人民政府和十九路军寡不敌众,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而此时的中央苏区,红军也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的艰苦斗争。为了摆脱困境,红军需要寻求外援,福建事变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情急之下,李济深派人联系红军,建议红军东进,与十九路军里应外合,共同抗击蒋介石。李济深还提出,红军可以攻占南昌等地,迫使蒋介石从根据地撤军,这样不仅能解十九路军之危,也能为红军创造喘息之机。 对于这个计划,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表示赞同。在他们看来,这是化解眼前困局的一招妙棋,可谓一举两得。如能成行,不但能支援福建抗日,红军也能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然而,远在苏区的中共中央却并不这么认为。博古、李德等人对李济深的建议持怀疑态度,担心这是他孤注一掷的冒险之举,红军贸然出动反而会落入敌人的圈套。 加之此时中央苏区形势危急,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事吃紧,共产党内部对是否遵从李济深的建议也存在不同意见。经过反复权衡,中共中央最终还是决定按兵不动,未能及时支援十九路军。 错过这次配合的良机,对双方而言都是一大损失。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十九路军顽强抵抗了四个多月,但终因寡不敌众,福建事变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中央红军也被迫放弃根据地,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苦难征程。 事后,周恩来曾痛惜地说,如果当时接受李济深的建议,红军就可以避免惨重的损失,根据地也能得以保全。 如果当年红军接受了李济深的建议,历史是否会改写?中国革命的进程会不会因此而大不相同? 毫无疑问,若红军当时东进,与十九路军协同作战,局势很可能会发生逆转。在红军和福建抗日力量的联合打击下,蒋介石在军事上必然会陷入被动。 更关键的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倘若这时国共两党携手,发动全民抗日,形成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国民党反动派未必能够招架得住。 那样一来,不但福建人民政府能够保住,中央苏区也未必会失守。红军就不必忍受长征途中的苦难,党的力量能够得以保存,中国革命说不定会较早取得胜利。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我们也无法推演"另一种可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红军最终还是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尽管长征使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同时也锻炼了队伍,考验了党的理想信念。 正是在长征的艰苦卓绝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飞跃。也正是在长征的放大镜下,中国共产党人才展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1934年,红军如果接受李济深的建议,也许就不用长征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济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2-16 23:47:38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