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宝剑记”是投名状,暗示宋墨逼上梁山
涵菡诺槿
2024-12-15 16:54:05
《九重紫》宋墨请太子看了两出戏,结局截然不同。
大家看,聪明人的对话,都是心照不宣、点到为止。
必死之局和枯木逢春。
宋墨和朝局中人牵扯之深的都是太子。
太子看完两出戏。
第一次,太子拔剑自刎,震撼了不少人。
第二次,太子拂袖而去,不欢而散。
短短两出戏,不论是对话,还是投射隐喻,都大为讲究。
原来戏文早已暗示宋墨的态度。
❗️❗️第一次《千忠戮·惨赌》,作为大明天子,怎么会不懂,这出戏的含义。
靖难之役,建文旧臣不肯降服者,皆视为奸臣。
皇位之争,骨肉相残,战争剧烈,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
但靖难之役只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宋墨不同,舅舅冤死,蒋氏一门,母亲为人所害,自己身中剧毒。
这普天之下他要的是颠覆,弃了道和忠孝。
所以开局的他,不少人觉得像反派。
的确,开局的他正是被逼上梁山的反派。
一身黑袍,长枪银发,形销骨立。
他要的不是至高无上的权,是弃道后,心底仍残存的正义。
众人心中认可皇权里的最高统治者给的正义。
太子知道,策划之人,只会飞鸟尽,鸟弓藏,他不愿看见山河破碎,以全正统之位风骨。
❗️❗️第二次《宝剑记》,林冲被逼上梁山,又领皇恩归顺。
这一次,他一身白衣,虽然舅舅母亲离他而去。
但蒋氏族人尚在,他有要守护的人和物。
这也是为何太子听完宝剑记,说他在蛰伏。
也不拆穿他故作荒唐,反倒生气,拂袖而去。
做戏做圈套。
定国公,功高震主不假,帝王之心少年情谊也不假。
真的是这份情谊如何在传播者(朝堂各方势力)敛取既得利益。
讯息(百姓和士兵)不全站定国军。
接受者(从龙旧臣后代)如何完全为接受者(上位者)手中的一把刀。
这是皇帝和太子的阳谋,也是他们的术和道。
威逼利诱,能臣能叛。
只有真情才能御下。
正如“群氓文化”意识形态,既是精神的悲观主义,也是理想的乐观主义。
定国军通过选择、拒绝、制造意义、分配价值。
集体无意识形象的乌合之众,臣服定国公。
那么上位者只要保护好定国公和宋墨这种“群氓意识”。
就不会乱。
这个桥梁之间,窦昭已经提点宋墨,皇帝碍于时局。
证明传播者、讯息、接受者之间,传播者有私心。
目前看来,太子和宋墨看《宝剑记》。
二人没点破的传播者利益,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暗指肃清朝堂的河流淤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