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曾当过民国大总统的冯国璋有一年带着卫队回乡省亲。他看到路旁有一位正在拾粪的老汉,连忙下马喊道:二舅。那位拾粪的老汉这时也惊喜的说道:原来是国璋外甥啊!这时冯国璋叫身边的随从快去取几封银圆来。 信源:百度百科冯国璋 冯国璋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尤其擅长四书五经。然而,由于家境贫困,冯国璋的求学之路非常艰难。 他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显赫成绩,但在家乡一直以孝顺和谦逊闻名。 成年后,他通过亲戚关系结识了一些地方名流,这为他步入官场奠定了基础。 光绪年间,冯国璋投笔从戎,参加了清政府的军事学校学习。在校期间,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袁世凯的赏识。 冯国璋最初担任袁世凯的幕僚,后来逐步掌握军队指挥权,成为北洋军的核心人物之一。在袁世凯的支持下,他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余部和后来的捻军叛乱,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辛亥革命爆发后,冯国璋一度成为北洋军的代表人物。他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参与镇压革命军,但革命成功后,他又迅速调整策略,与南方革命党人展开合作。 这种两面手法使他逐渐成为北洋军阀中一股独立势力。 民国建立后,冯国璋积极参与政局。他最重要的政治转折点发生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加剧,冯国璋被推为副总统,成为北洋军阀中直系的领袖。 1917年,张勋复辟清朝失败后,黎元洪被迫辞职,冯国璋代理中华民国大总统。 他在位期间,尝试平衡北洋军阀内部派系,但由于直系和皖系的矛盾加剧,冯国璋的施政空间受到限制。尽管如此,他依然以稳重和务实著称,维持了北方的相对稳定。 那一天,阳光和煦,冯国璋在卫队的簇拥下返回家乡。他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却始终落在熟悉的乡间景色上。 一条乡间小路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汉正蹲在地上拾粪,他的手中拿着一把铁铲,旁边还放着一个破旧的竹篓。 冯国璋的目光被老汉吸引住了,那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脸让他感到熟悉而亲切。他皱眉凝视片刻,忽然眼中一亮,急忙勒马停下。 “二舅!”冯国璋一跃下马,快步走向老汉。卫队见状有些不解,却也赶紧跟上。 那拾粪的老汉抬头一看,见到眼前一身威严军服的冯国璋,先是愣住了,随后双眼泛起激动的泪花。 “国璋外甥!”他声音颤抖,赶忙放下铁铲,用手抹了抹满是泥污的衣襟,准备迎上去。 冯国璋却比他动作更快。他径直走到老汉面前,双手握住他的手,神情恭敬地说:“二舅,多年不见,您还好吗?” 老汉连连点头,眼里满是喜悦。他仔细端详着冯国璋,忍不住感叹:“当年我还牵着你上学堂,没想到如今你成了大总统!” 两人就地站着寒暄了几句,冯国璋仔细询问二舅的近况。得知二舅还在辛苦劳作时,冯国璋眼中掠过一丝心疼。他转身对随从说道:“快去马背上的行李中拿几封银圆来,送给二舅。” 卫队的士兵迅速取来银圆,冯国璋亲手将它递给老汉,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二舅收下吧,日后少干点活,注意身体。” 老汉看着银圆,推辞了一番,最后在冯国璋的坚持下才颤颤巍巍地接过。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嘴里念叨着:“国璋外甥没忘本,真是家里的骄傲啊!” 1918年,冯国璋由于身体原因辞去总统职务,返回家乡休养。此时,北洋军阀的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冯国璋的直系逐渐失去对皖系的优势。他虽然试图调解,但未能阻止局势恶化。 1919年,冯国璋病逝于家乡,享年60岁。他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加激化,最终导致直皖战争的爆发。 冯国璋作为北洋军阀的重要人物,其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 一方面,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妥协和平衡;另一方面,他也未能超越北洋军阀自身的局限性。
1917年曾当过民国大总统的冯国璋有一年带着卫队回乡省亲。他看到路旁有一位正在拾
凌统看趣
2024-12-13 16:48:5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