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4年,67岁郭子仪平叛凯旋归朝,唐代宗皱着眉头问:“爱卿要何封赏?”,郭

如梦菲记 2024-12-13 15:33:40

公元764年,67岁郭子仪平叛凯旋归朝,唐代宗皱着眉头问:“爱卿要何封赏?”,郭子仪脱口而出:“老臣家中妻子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足矣。”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郭子仪》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像块巨石,压在每个开国元勋、治世能臣的心头。尤其是在大唐这片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土地上,更是如此。安史之乱平定后,手握重兵、威望盖世的郭子仪,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他该怎么站队?怎么才能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平安?答案是:摆烂。 安史之乱,一场差点颠覆大唐江山的浩劫,在郭子仪的运筹帷幄和浴血奋战下,终于平息。“再造王室,中兴大唐”,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夸张。可是,盛名之下,危机四伏。他越是功勋卓著,就越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唐代宗李豫,这位经历过安史之乱的皇帝,自然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他对郭子仪,是既要利用,又要防备。毕竟,谁也不敢保证,手握重兵的大将,会不会哪天就有了不该有的想法。李豫心里清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亘古不变,他需要在利用郭子仪的同时,也做好防备他的准备。 面对皇帝的封赏,一般人都会狮子大开口,要高官,要厚禄,要更大的权力。可郭子仪不。他只要了六个美人。六个美人,对于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将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这反常的举动,让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感到意外。郭子仪这是唱的哪一出? 紧接着,郭子仪开始了他一系列的“迷惑行为”。他整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甚至敞开府邸大门,任人参观。这哪里还有半点大将军的威风,简直就像个不问世事的富家翁。百姓们议论纷纷,都说郭子仪“老当益壮”,贪图享乐。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郭子仪的“自污”策略,他要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让皇帝打消对他的疑虑。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郭子仪的儿子,仗着父亲的权势,竟然打了升平公主,还口出狂言,说他父亲如果想当皇帝,江山早就改姓了。这件事,差点让郭家万劫不复。升平公主哭哭啼啼地跑到皇帝面前告状,皇帝自然龙颜大怒。郭子仪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用荆条绑着儿子,负荆请罪,在皇帝面前磕头认错,甚至表示自己愿意以死谢罪。皇帝见状,知道郭子仪并无反心,这不过是他儿子一时冲动说出的气话。再加上郭子仪平日里“摆烂”的表现,皇帝也就顺水推舟,从轻发落。这场危机,就这样被郭子仪化解了。 郭子仪的“摆烂”,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生存智慧。他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明白功高震主的危险。他用这种看似荒唐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政治风险,保护了自己和家人。同样是功臣,秦琼也选择了“称病”的方式来保全自己。这说明,在古代,功臣想要善终,就必须懂得以退为进,明哲保身。 郭子仪的功绩,毋庸置疑。早在唐玄宗时期,他就已经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兵平叛。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更是身先士卒,与李光弼并肩作战,在九门城、嘉山等地大败史思明,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汗马功劳。即使在年过花甲之后,他依然宝刀未老,率军平定吐蕃叛乱,再次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 郭子仪的一生,正处于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过度信任安禄山,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百姓民不聊生。唐肃宗李亨,懦弱无能,在位时间短暂。而唐代宗李豫,则励精图治,力图恢复大唐的盛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郭子仪的“摆烂”,更显得意味深长。 郭子仪的“摆烂”,不是真的躺平,而是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他用这种方式,成功地化解了功高震主的危机,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平安。在大唐的政治漩涡中,他像一个老道的冲浪高手,在惊涛骇浪中游刃有余,最终安全着陆。他的一生,不仅是军事上的传奇,更是政治上的教科书,值得后人深思。 唐代宗李豫对郭子仪的态度,其实很复杂。一方面,他欣赏郭子仪的才能,倚重他的威望;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防备他,担心他功高震主。这种矛盾的心理,也促使了郭子仪选择“摆烂”这条路。 郭子仪的儿子,虽然闯了祸,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郭家的潜在实力。如果郭子仪真的有反心,他的儿子也不会说出那样的话。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郭子仪的忠心。 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政治環境十分複雜。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等問題日益嚴重,朝堂上的黨爭也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郭子儀選擇明哲保身,避免捲入政治鬥爭,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郭子儀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功臣的困境。他們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卻often面臨著功高震主的危險。如何明哲保身,如何在政治漩渦中生存下來,是他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郭子儀的“摆烂”,也并非没有代价。他放弃了进一步的权力和地位,也承受了来自外界的嘲笑和误解。但他用这种方式,换来了自己和家族的平安,这对他来说,或许是最重要的。

0 阅读:11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