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子服刑10年,出狱后发现自己在服刑期间,竟然被办了一张信用卡,还欠下2万元贷款。 2020年8月的一个清晨,河南郑州的李女士正在打扫新租的公寓。 刚把地板擦得发亮,一条短信“咚”地跳进了她的手机。 她放下抹布,一瞧——短信内容让她头皮发麻:“农业银行扣款1500元,用于信用卡欠款。” 李女士一脸懵:“我哪来的信用卡?” 十年的牢狱生活刚结束不久,她还没来得及申请信用卡,更别提欠款了。 她的平静生活,被这一条短信彻底搅乱。 为了弄清真相,李女士火速赶到农业银行网点。经查询发现,她的身份信息在2009年被用来申请了一张信用卡。 李女士更愤怒了:“2009年,我还在监狱里!我怎么可能申请信用卡?” 银行方面一脸无辜:“您的身份证和信用信息都在申请记录上显示属实。我们只能根据记录操作,您有问题可以走法律程序。” 这下事情可复杂了。李女士的服刑记录清清楚楚,时间跨度从2007年到2017年整整10年。 她在服刑期间根本不可能亲自办卡,这张卡显然是被人冒用办理的。 但更奇怪的是,银行居然批准了这张卡的申请,还一路放行到了透支两万多元。 接下来的日子,李女士奔波在银行和法院之间。她的诉求很简单:查清是谁在她服刑期间冒用身份办理信用卡,并撤销这笔莫名其妙的欠款。 但银行的态度让人啼笑皆非:“李女士的确办了一张信用卡,具体是因为身份证遗失,还是被盗用,正在进行相关调查。” 这种解释不仅没能安抚她,反而让她感觉更荒唐。 事情到了法院阶段,李女士原本以为能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然而,法院判决却让她更加无助。 法院认定,农业银行有申请记录,李女士的身份信息的确与信用卡办理信息吻合。 由于李女士未能提供直接证据证明其服刑期间无可能申请信用卡,判决要求她承担还款责任。 除非她能找到更有力的证据,否则只能继续履行还款义务。 李女士的遭遇揭示了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问题——她的身份证信息究竟是如何流出并被冒用的? 在那个时间点,电子信息泄露尚未像今天这样普遍。冒名者是如何操作的,银行审批又为何通过? 系统的漏洞让她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诉。 这场长达数年的乌龙,不仅让李女士背负了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更让她对系统的公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她的遭遇并非个例,“被贷款”“被办卡”的事件时有发生,却往往因调查困难而不了了之。 对于李女士来说,她最需要的不是谁来分担欠款,而是一个清清楚楚的解释。 毕竟,这笔账单不是她的责任,但她却为此背负了沉重的代价。 或许,只有法律和金融系统的不断完善,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信源:女子服刑期间莫名被办信用卡,还欠了银行两万多,啥情况?辽沈晚报 2020-09-03
河南女子服刑10年,出狱后发现自己在服刑期间,竟然被办了一张信用卡,还欠下2万元
绮南爱历史
2024-12-12 21:56:1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