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北京菜市口,斩首示众的真实场景。画面中一名刽子手紧握大刀,正对着犯人迅速斩下,由于速度很快,手部都变成了残影,从他紧咬牙关来看,这一刀可是铆足了力气,绝对不会再费第二刀。 在清朝,菜市口的刽子手一职并非人人都可以胜任。这份工作需要极其精湛的技艺,往往都是师徒相传或者家族世袭。 成为一名合格的刽子手,需要经历至少三年的严格训练。第一步便是从"推豆腐"练起,反握特制的"鬼头刀",以腕部和手肘发力,将一整块豆腐推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 练习初期,只要能将豆腐完整切片就算达标。待到熟练后,师傅会在豆腐上画上黑线,要求沿线切割,考验准确度。 最难的是第三阶段,需要在豆腐表面放上铜钱。刀要恰到好处地切过黑线,却不能碰动铜钱分毫,这考验的是刽子手手上的功夫。 待到"推豆腐"大成,便要开始学习人体解剖。师傅会让徒弟先在猴子身上练习,反复摸索颈椎骨的结构和位置。 这种训练看似简单,实则暗含玄机。人和猴子的颈椎结构相似,通过练习可以准确找到最容易下刀的位置。 刽子手使用的"鬼头刀"也是特制的。刀柄上雕刻着狰狞的鬼头,刀身前端宽重、后端窄轻,这样的设计便于发力。 行刑时,刽子手需要一刀毙命。刀要对准死囚颈椎骨的软门,利用刀身特殊的重量分布,借力打力,一推即断。 一名熟练的刽子手,每次处决的基本工钱是三两六银子。遇到处决多人的大案要案,一天下来能赚到不少银子。 但刽子手真正的收入来源是死囚家属的"红包"。有钱的死囚家属会提前送上三五十两银子,请刽子手手下留情。 所谓手下留情,并非饶命,而是要让死者走得体面些。熟练的刽子手能在断喉时收住刀势,让皮肉略微相连,这样死者便算留个全尸。 刽子手还会在行刑时放一块剥了皮的馒头,接住死者颈部喷溅的鲜血。这种浸透了人血的馒头据说能治病驱邪,可以卖个好价钱。 除了人血馒头,死囚身上的器官、绳索,都能成为刽子手的额外收入。每一具尸体都被物尽其用,成为刽子手谋生的资本。 作为一名刽子手,技艺和人脉缺一不可。只有掌握了精湛的刀法,又懂得和死囚家属打交道,才能在这一行立足。 行刑之前,刽子手要看准死囚的身份。对待普通死囚和官员死囚,处置方式大不相同。 给大臣行刑时,刽子手甚至要下跪请安,口称"请大人归天",以示对死者身份的尊重。这种场合,一切额外营生都要收敛,只求干净利落地完成任务。 菜市口作为清朝北京城最重要的死刑处决场所,其选址颇具深意。这里位于北京内城南部的主要商业区,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从菜市口向北望去,皇城的宣武门巍峨耸立。两排苍翠的槐树整齐排列,为这处死亡之地平添了几分威严。 商贩、行人、官员每日在此往来,见证着一场场生命的终结。这种在闹市处决的做法,正是统治者展示权威、震慑百姓的手段。 清朝的死刑执行时间通常选在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或十二点四十五分。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空中,地面阴影最短。在古人眼中,这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能够压制死者的阴气。 处决仪式有着严格的程序。行刑开始前,报时官会高声报时,监斩官手持朱笔,等待行刑的准确时刻。 不同身份的死囚,享受着不同的待遇。普通死囚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过程毫无尊严可言。 而对于官员死囚,即便是死刑在即,依然保留着一定的体面。处决大臣时,刽子手要放下屠刀,恭敬行礼。 遇到政治犯,处决方式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统治者会通过处决的方式,展示对政治对手的惩戒。 清朝的死刑处决,既讲究时间,也重视空间。菜市口这个地点的选择,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 来自各地的商人、官员、平民在此往来,目睹处决的场景。这种公开处决的方式,将死亡变成了一场公共展示。 政治犯的处决尤为特殊,往往伴随着特殊的处决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来自皇帝或其他高层的旨意,目的是加重惩罚力度。 公元1282年,文天祥被元朝统治者关押了四年之久,始终不肯投降。最终在四十六岁那年,他被押赴菜市口处决。 元朝统治者选择在闹市处决这位宋朝丞相,其实也是一种政治考量。让民众亲眼目睹这位殉道者的死亡,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其的敬重。 在文天祥死后,民间自发修建了"文丞相祠",以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这座祠堂成为了后人缅怀英雄的重要场所。 到了晚清时期,菜市口又一次成为了历史的焦点。1898年9月28日,戊戌变法失败后,六位维新志士在此被处决。 这次处决带有强烈的政治报复性质。慈禧太后下令使用未开刃的钝刀行刑。 其中,年仅三十三岁的谭嗣同面对死亡,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慷慨陈词,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 由于使用钝刀,刽子手砍了二十多刀才完成处决。这种残酷的处决方式,反而彰显了维新志士的不屈精神。
晚清时期,北京菜市口,斩首示众的真实场景。画面中一名刽子手紧握大刀,正对着犯人迅
爱吃凉历史
2024-12-11 19:36:41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