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0岁的美国教授卜德站在“昭陵六骏”解说词前愤怒的表示,那是他花125000美元买的,不是偷的!随后,他强烈要求碑林博物馆对“六骏”解说词进行修改。 1978年。卜德教授来到碑林博物馆,看到"飒露紫"和"拳毛騧"的说明牌时展板上的说明,怒火中烧,感觉自己被“碰瓷”了。 他拿出当年的购买发票,证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是花钱买的,不是偷的。 昭陵六骏,可不是一般的石雕,它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头好”,是他南征北战、打下大唐江山的六匹战马的“化身”。 贞观年间,老李下令把这六匹战马刻成石雕,摆在自己陵墓前,既是纪念,也是炫耀。六骏石雕的做工极其精美,当时的工匠们把战马的肌肉线条、飞扬鬃毛,甚至眼神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大唐盛世的象征。 这一下,事情闹大了。中国和美国,两国开始就昭陵六骏的归属权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中国这边态度很明确:昭陵六骏是李世民陵墓的陪葬品,就应该留在中国,流失海外就是文物盗窃。美国那边也不甘示弱:我们是花钱买的,交易合法,凭啥说是偷的? 两边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这场辩论,持续了很久,也没个结果。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双方开始坐下来好好谈。经过几轮磋商,最终达成了一致:碑林博物馆的展板说明不再用“盗走”之类的字眼,改成更中立的表述。 这算是给这场跨国对决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昭陵六骏的归属问题,但也体现了双方求同存异、互谅互让的外交智慧。 昭陵六骏的故事,只是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一个缩影。这背后,反映的是文物保护的漏洞和国际文物交易的灰色地带。 我们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这样流落在外,成为别人博物馆里的展品。这不仅仅是文物的流失,更是文化认同的缺失。昭陵六骏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文物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1978年,80岁的美国教授卜德站在“昭陵六骏”解说词前愤怒的表示,那是他花12
漫悠芸端的事儿
2024-12-10 21:59: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