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松基3号井喷出石油,日产10多吨,石油部里一片欢腾,余秋里冷静思考,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2-07 02:50:03

1959年,松基3号井喷出石油,日产10多吨,石油部里一片欢腾,余秋里冷静思考,突然说出3句非常经典的话。   多年后的一天,两位德高望重的大地质学家黄汲清和翁文波在闲聊中,不约而同地提起了当年石油部部长余秋里说过的一段话。那是1959年的事了,但他们仍记忆犹新。"余部长当时说的那三句话,真可谓是大哲学家的科学语言啊。"黄汲清感慨道。"是啊,放眼石油勘探史,这可以说是石油学的战略与战术的经典思想了。"翁文波由衷地赞同。   时间倒回到1959年9月,松辽平原,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石油部传开了:松基3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日产量超过10吨!消息传来,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仿佛看到了"松辽大发现"的美好前景。人们纷纷庆贺,认为问题已经解决,马上就能在这片土地上建成大油田了。   然而,时任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却没有完全被这份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一时的喜悦可能会蒙蔽人的双眼,影响正确判断。于是,他马不停蹄地赶赴现场,仔细研究了松基3号井的地质资料,并听取了地质专家的意见。   在深思熟虑后,余秋里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目前我们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啊。大家要记住:一口井出油,不等于一个构造出油;几个构造出油,不等于连片出油;一时高产,不等于长期高产。"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余秋里进一步解释道,一口井的喷油固然值得高兴,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构造都蕴藏着丰富油气。同样,几个构造出油也不能说明整个区域都是富油区。更重要的是,一时的高产并不能保证油田能长期稳产。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我们现在最需要弄清楚的是,松辽到底是个大油田还是小油田?是活油田还是死油田?是好油田还是坏油田?回答这些问题,靠的不是一时的喜悦,而是大量细致而广泛的勘探工作。"   余秋里的一番话,让在场的石油人再次冷静思考,审视松辽石油的真实前景。他们意识到,要想了解松辽油田的全貌,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那三句朴实无华却充满哲理的话,为今后的勘探指明了方向:要全面系统地开展勘探,不能急于下结论;要实事求是分析每一口井的资料,不能简单类比;要着眼长远,认真研究油田的动态变化,不能只盯着一时的产量高低。正是在余秋里这番睿智思考的指引下,石油部上下开始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朝着揭开松辽油田的奥秘不断迈进。   余秋里深思熟虑后对大家说的那番话,不仅给石油部全体同仁敲响了警钟,更为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强调,要想真正弄清楚松辽油田的全貌,还需要开展更加细致入微、全面广泛的勘探工作。   于是,余秋里立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勘探计划。他召集了地质勘探专家,与他们一起分析研究了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图。大家一致认为,北部地区的地质构造十分有利,很可能蕴藏着更加丰富的油气资源。   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专家们一致建议:在北部三个最有利的构造高点上,每个构造钻探一口探井,争取尽快查明那里的石油储量。余秋里仔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他考虑到事关重大,这三口探井的位置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反复斟酌论证。   在一次碰头会上,余秋里环视了在座的各位专家,语气坚定地下达了指示:"同志们,北部三个构造十分重要,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决定,在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三个构造的最高点,一个构造钻一口探井。务必要选准最有利的位置,哪怕多花些时间也在所不惜。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在场的专家们面面相觑,他们深知这三口井的重要性,关乎松辽油田的兴衰成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着每个构造的优势,争论着每口井的最佳位置。余秋里仔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不时询问大家的想法。经过一番讨论,专家们终于达成了共识,确定了每口井的具体位置。   就这样,萨66、杏66、喇72三口探井的位置最终敲定下来。随后,石油部的勘探队伍开始了紧张的钻探工作。大家都满怀信心和期待,盼望着这三口井能给松辽油田带来新的惊喜。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秋里和石油部上下的辛勤努力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1959年10月,萨66井率先喷出了工业油流,紧接着杏66井和喇72井也先后获得了工业油流,其中两口井日产量超过100吨。消息传来,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口探井的接连喷油,不仅证实了大庆长垣构造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更意味着这里很可能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整个石油界。人们赞叹,是余秋里睿智的判断和英明的决策,是三口探井的精准布局,定下了这片土地上的油气"乾坤"。"三点定乾坤",这个响亮的名号,也因此被永远地铭刻在了石油工业的史册上。

0 阅读:4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