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感太强的妈妈,养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书雁聊育儿
2024-12-05 17:25:13
🍚上周带孩子在外面吃饭,看到这样一幕:
在餐厅里,一位妈妈给孩子点了牛排、水果盘和披萨,自己却只点了一个小面包。
妈妈跟孩子反复强调:“这一顿可不少钱呢"...
孩子明显很反感,也对一桌子美食不再像刚开始那么有兴趣,脸上也展示出一些自责或者内疚📌
我坐在隔壁桌,内心五味杂陈!
从事家庭教育这么多年,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和孩子。我发现:现在中国家庭里面,父母的牺牲感都特别重。
“妈妈辛辛苦苦赚钱,都是为了你”
“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给你,妈妈不饿”
“爸爸妈妈含辛茹苦养育你,你可要争气啊”
这些话,都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毋庸置疑。只是如果对孩子的付出变成了“牺牲”,给孩子传递的不是爱,而是负担、是压力、是沉重的枷锁。
牺牲感的背后,是以爱之名的控制。
曾经我们做过调查。询问了很多6-18岁好的孩子:“对于父母的无限付出,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呢?”
绝大部分孩子回答都是:“很有压力,很压抑”🍃
有些孩子甚至说:“想要逃离,离家出走”。
父母的牺牲感背后,其实是对孩子的精神控制。
一旦孩子学习上有松懈,迎来的便是父母的数落:“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你,你就这样回报我们吗?”“为了你的学习,操碎了心,真让人失望”!💔
以爱之名,用“牺牲感”绑架孩子,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也会负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的价值感,才是孩子需要的。
也就是:父母活好自己,活出自己,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孩子的力量和榜样。
我们先做好自己,再做好父母。
不要因为孩子而过度牺牲,忽略自己的需求。
不要因为孩子而放弃工作,放弃自我成长。
尹建莉老师说:“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我们都是爱自己,只是如何让这份爱变成孩子成长的能量和动力,而不是成为孩子的负担和压力,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功课。
愿我们都能活出自己,活好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样。跟孩子共同成长,各自成为更好的自己💃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