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啊,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

幼晴谈文学 2024-12-04 19:54:06
📒《君臣之际:中国古代的政权与学术》 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时,知识点密集,感觉头脑袋经历过一轮轰炸,可能有了这番铺垫,再读这本《君臣之际》感觉轻松多了。 这本书选取了祝总斌教授生前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十余篇,聚焦于“皇权”“宰相”“吏胥”“取士”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最高权力、国家治理、官吏来源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关于《史记》的四篇文章,对《史记》书名的由来及司马迁的“崇儒”与“颂汉”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 很多观点非常新颖,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1. 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从总体上看是不断削弱的。他为此提供了三方面的根据:皇帝在行使权力时会受到各种政治制度的制约;随着制度的发展,皇帝下达诏书、发布命令所受限制越来越多;明清所设六科给事中负责对诏书进行详审,发现不妥可以封还,从而增加了对皇权的限制。 2. 通过对西汉、唐初、明代宰相制度的研究,揭示了宰相权力的演变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西汉唐初宰相制度的变化并非“相权过大导致的君权、相权之争”,而是为了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 3. 明代内阁大学士并非宰相,而是秘书咨询官员,这与明代以前宰相握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的情况有所不同。 4. 吏胥是指官府中负责经办各种文书的低级办事人员,他们熟悉法律条文和日常事务,对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吏胥制度虽有许多弊端,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又是不可或缺的。历代王朝绝非“废官而用吏”,使吏胥“柄国”,而是以官员为主要依靠力量,把吏胥交给官员控制 、管束的条件下,发挥吏胥督促官员行法、例的特殊作用,维护全国政令的统一。 5. 八股文取士制虽受到许多批评,但对当时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满足国家对统治人才的需要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6. 《史记》的指导思想是“崇儒”与“颂汉”。 🌈 祝总斌先生的书都很好,行文条理清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论从史出”、“精读细书”,从历史的缝隙中探究真相。虽然是学术书籍,但是读起来并不枯燥晦涩,喜欢历史的同学不要错过哦。 . .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