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曾经竟被用来喂鸡? 1957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田里耕作时,犁遇到了硬东西,他以为是块石头,结果挖出来一堆碎陶片,下面还埋着个玩意儿。 这玩意儿形状奇特,像只鸟,个头还不小,三十多公分高挺沉,于是殷思义就把它用来喂鸡。 一年后,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师生们来到了隔壁的泉护村,考察那里的仰韶文化遗址,殷思义突然想到自家鸡圈里的“盆”,便请他们帮忙鉴定。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竟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 消息迅速传到文物局,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新石器时代鸟形陶器,距今至少六千年。 这件陶器被命名为“陶鹰鼎”,“鹰”是因为它的造型像一只鹰,准确地说,也可能是猫头鹰——鸮。 “鼎”则是因为它的用途。鼎在当时是常见的炊具,但像这样鸟形的鼎,绝对是独一份。 陶鹰鼎整体呈灰褐色,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它就像一只蹲着的鹰,眼睛瞪得大大的,眼神非常犀利。 专家认为,陶鹰鼎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艺术珍品,它体现了原始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也为后来商周时期青铜鸟兽形器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陶鹰鼎的故事,还在继续,它静静地矗立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向世人诉说着六千年前的故事,也向未来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火种。
谁能想到,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曾经竟被用来喂鸡? 1957年,陕西华县太
漫悠芸端的事儿
2024-12-02 17:39:53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