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报道,巴基斯坦已正式关闭其与阿富汗之间的两座核心贸易口岸,同时暂停了多处次要交通通道的通行。
作为典型的内陆国家,阿富汗的诸多关键物资出口长期依赖巴基斯坦的陆路运输网络。
巴基斯坦此次采取的封锁措施,不仅切断了阿富汗的重要经济命脉,更标志着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降至多年来的最低谷。
这场外交与军事危机的爆发,要追溯到 10 月 9 日深夜的一场突发事件。
当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正笼罩在深夜的寂静中,几声剧烈的爆炸声骤然划破夜空,伴随着冲天火光,打破了城市的安宁,巴基斯坦方面对喀布尔周边目标发起了军事行动,这成为引燃两国冲突的导火索。
面对巴基斯坦的行动,阿富汗迅速展开反击。
11 日晚间,阿富汗武装力量突袭了巴基斯坦边境的多处哨所。据阿方发布的消息,此次突袭共造成 58 名巴基斯坦军人死亡,同时攻占了 25 个巴基斯坦边境哨所。

然而巴基斯坦对这一说法予以否认,并公布了己方版本的战报:巴军在交火中歼灭 200 余名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夺取 19 个哨所,自身伤亡人数为 23 人。
值得关注的是,有消息指出,巴基斯坦此次军事行动的核心目标并非普通边境据点,而是直指巴基斯坦塔利班(简称 TTP)的最高领导人努尔・瓦利・马苏德。
对巴基斯坦政府而言,TTP 长期以来制造恐怖袭击,早已成为心腹大患,是必须清除的 “眼中钉、肉中刺”。
根据巴基斯坦官方统计,2025 年以来,TTP 已在巴境内发动超过 200 起恐怖袭击,造成 460 名平民与军警死亡,严重威胁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此前,巴基斯坦曾多次要求阿富汗政府清剿其境内的 TTP 武装分子,但阿富汗方面不仅拒绝配合,反而指责巴基斯坦的跨境行动侵犯了阿富汗主权。
这种 “跨境打击 — 主权抗议 — 恐怖报复” 的恶性循环,使得巴阿边境地区逐渐沦为南亚地区最危险的冲突热点之一。

不过,恐怖主义问题只是巴阿矛盾的表面诱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一段延续百年的殖民遗产。
两国之间的核心分歧,是一道刻在地图上、更刻在民族记忆里的 “伤疤”—— 杜兰线。
打开南亚地图,一个反常的现象格外显眼: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普什图人,有超过 40%(约 1500 万人)生活在巴基斯坦境内。这并非自然迁徙形成的人口分布,而是 19 世纪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
1893 年,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以 “划定势力范围” 为名,在未征求当地普什图部落意见的情况下,仅凭一支笔在地图上划出了一条边界线,即 “杜兰线”。
这条人为划分的界线,硬生生将普什图人的传统聚居地分割成两部分,一半归属当时的英属印度(后成为巴基斯坦领土),一半归属阿富汗。
随着英国殖民势力撤离南亚,这条草率划定的边界却被保留下来,成为困扰巴阿两国百年的 “定时炸弹”。
英国当年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殖民统治时,随意划分边界、制造民族割裂的做法,为今日的地区冲突埋下了深重隐患。
正因如此,阿富汗历届政府始终不承认杜兰线的合法性,坚称普什图人是统一的民族,杜兰线是殖民者强加的 “屈辱印记”;而巴基斯坦则认为,自己继承了英属印度的领土主权,杜兰线就是两国不可更改的法定边界。
就像邻居因祖传院墙归属争执不休,巴阿两国从地图主权争议到实际边境交火,冲突从未间断。

对普什图民族而言,这场百年纠葛更是一场灾难,一夜之间,同宗同源的亲人被边界线分隔在两个国家,传统的部落联系被强行切断。
无论是过去的阿富汗国王、民选总统,还是如今掌权的塔利班政权,没有任何一届阿富汗政府认可杜兰线。
在他们眼中,否定这条边界线,既是维护民族尊严,也是对殖民历史的反抗。
但对巴基斯坦来说,杜兰线涉及的领土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居住在该地区的普什图人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族群之一。
若承认杜兰线无效,无异于放弃大片领土与人口,这是巴基斯坦绝对无法接受的现实。
这个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如同无法愈合的伤口,每逢巴阿关系紧张便会 “发炎”。
如今掌权的阿富汗塔利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普什图民族主义色彩,自然会为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人 “发声”,甚至暗中支持 TTP 等与巴基斯坦政府对立的武装力量,这进一步加剧了巴阿之间的矛盾。
就在巴阿边境炮火不断、冲突升级之际,一个关键外部力量的介入,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这个玩家就是印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