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朝鲜姑娘,自愿放弃我国国籍,留在朝鲜。可当他到了晚年时,却数次申请,想恢复国籍。 抗美援朝的战火刚刚熄灭,朝鲜半岛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那时,许多中国志愿军战士完成使命,准备返回祖国,但也有个别战士选择了留下,成为历史中的特殊注脚。 王兴复,正是其中之一。他为了一份炽热的爱情,选择放弃中国国籍,在朝鲜开始了新的生活。 战争总会带来意料之外的邂逅。王兴复原本是志愿军后勤队的一员,他负责运送物资,经常出入一些被战争摧毁的村庄。 在一次物资运输任务中,他遇到了朝鲜姑娘吴玉实。 那个村庄几乎被彻底摧毁,烟火的痕迹和残垣断壁之间,吴玉实正和她的母亲努力翻找废墟中尚可使用的物品。 她的动作迅速利落,脸上没有半分颓丧,眼神却透着坚韧和希望。王兴复被深深吸引了。 他停下脚步,将带来的物资分给她们,并主动帮忙修补破损的屋顶。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次路过这个村庄,他都会去看望母女俩,帮她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逐渐地,他与吴玉实的关系从最初的互相帮助,变成了更加深厚的感情。他欣赏她在困境中的乐观与勇气,而她也被这个中国男人的可靠与真诚深深打动。 随着战争的结束,志愿军接到了撤回的命令。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份期待已久的召唤,可以回到久别的故土,与家人团聚。 然而,对于王兴复,这却意味着他将与吴玉实永远分离。这一决定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挣扎。 他是中国的战士,肩负着对祖国的责任,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渴望。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申请放弃中国国籍,留在朝鲜,与吴玉实一起生活。 这个决定震惊了他的战友,也违反了当时志愿军的规定,但王兴复并不后悔。他深知选择意味着什么,却仍然愿意为爱人和未来的家庭承担一切后果。 在朝鲜,他们过上了简朴却充满温情的生活。两人携手努力,生下了七个孩子,家里虽然不富裕,却始终充满笑声。 每到夜晚,当孩子们安睡,王兴复总会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远方的星空。 他心中从未真正放下对祖国的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始终在他梦中出现。他试图将这些感情藏得很深,但吴玉实还是察觉到了。 作为一名懂得包容和理解的妻子,吴玉实没有试图劝阻丈夫的思乡之情。 相反,她对他说:“如果回到祖国是你的心愿,我会支持你,无论在哪里,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这一句话让王兴复倍感动容。 他决定向中国大使馆提交恢复国籍的申请,希望能带着全家回到中国。 1967年,他的申请正式递交,这个过程充满了波折。中国当时不承认双重国籍,而他的家人都是朝鲜国籍,手续复杂且难度极高。 但王兴复的特殊身份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他的贡献和牺牲得到了中方的认可。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与审批,他终于获批重新成为中国公民。而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政府还特批允许他的妻子和孩子一同回国,为他们一家提供了定居的便利。 回到祖国后,他们定居在辽宁海城,当地政府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和住房,并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照顾。 这让他们一家人得以迅速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尽管与朝鲜的生活截然不同,故乡的土地却给予了他们心灵的归属感。
1958年,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朝鲜姑娘,自愿放弃我国国籍,留在朝鲜。可当他到了晚
红色的史纪
2024-11-29 14:11: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