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理背景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地。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治理之前,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对下游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治理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便立志改善治理黄土高原的生存环境。从最初的坡面治理,到后来的淤地坝模式,再到如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的脚步从未停下。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治理措施: 2. 坡面治理:上世纪50年代,政府提出了坡面治理,希望在坡面修建梯田来控制耕地土地流失,同时在非耕地坡面来植树造林。然而,这一措施并未能有效控制黄河泥沙量,反而加剧了次生水土流失问题。 3. 淤地坝模式:70年代末,学术界提出在沟道修建淤地坝,以拦截泥沙并利用淤泥造田。这一模式与梯田治理相结合,最终收到了良好成果,黄河泥沙每年减少了2亿吨。 4. 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牧业也得到了发展。政府历经数十年治理,摸到了最适合黄土高原特性的治理方案。 5. 退耕还林还草:自1999年起,国家声势浩大地开展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行动。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由1999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67%。 三、治理成效 经过70年的不断努力,黄土高原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2. 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1%提高到了现在的65%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70%。林草植被的增加,使得黄土高原由碳源转变为碳汇,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3.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和治理措施的落实,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黄河中游的输沙量显著降低,已经达到了1000多年前人类活动干扰破坏较弱时期的水平。 4.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一些曾经濒临灭绝的物种,如华北豹等,在黄土高原地区重新出现并繁衍生息。 5.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治理黄土高原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采取筑坝蓄水、治沟造地等工程措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47.05%,粮食自给率增长到了108%。同时,随着收入渠道的增多,该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四、未来展望 虽然黄土高原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人工还林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上表现欠佳、植被恢复密度过高造成水资源消耗严重等。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 2. 优化植被结构:通过科学疏伐和优化林分结构,调节土壤水分,提高人工林的可持续性。同时,引入适合本土环境的树种,逐步替代环境适应性低的高耗水树种。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健全的监测评价和预报预警体系,及时更新水土流失风险区等级和危险程度分级,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地区进行除险加固、管护升级工作。 4. 推进智能化管理:自主研发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智能化分析与决策系统,实现协同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的70年巨变是人类生态治理史上的奇迹。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让黄土高原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
一、治理背景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文明的孕
程程喜欢文学
2024-11-27 09:06: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