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15 年,曹操目睹儿媳的妆扮,心底涌起异样之感。宴会上,他本欲忍耐,可最终还是没能遏制住:“来人!”曹操猛地厉喝一声,“把崔氏带下去,赐死!”曹植面色惨白,难以置信地望着父亲。他张了张嘴,想要为妻子求情,却愣是一个字也未说出,他的妻子究竟穿了什么?
夏日的午后,铜雀台上热闹非凡,曹操设宴,邀众多宾客前来。华丽的大堂内,觥筹交错之声不断,舞姬们轻盈舞动,为这场盛宴增添几分优雅。
曹操端坐主位,目光扫过堂下众人。他身着简约服饰,与周遭的富丽堂皇形成鲜明对照。
此乃他一贯作风——以身作则,倡导节俭。卞夫人在其身旁,亦是一身素净装扮,毫无多余装饰。
就在此时,曹植携妻子崔氏缓缓步入大堂,曹操眼神一亮,展露慈爱笑容。
然而,当目光落到崔氏身上时,笑容瞬间消失,崔氏身着华美锦绣长裙,头戴珠翠,仿若一朵盛放的牡丹,艳丽耀眼。
她的装扮与周围的简约氛围格格不入,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曹操脸色沉下,眼中掠过一丝怒火。
他忆起自己曾多次下令,严禁家眷穿戴奢华,可眼前的崔氏,却这般肆意违背他的命令。赐死的指令犹如一道惊电,震惊了在场所有人。
宴会的欢声笑语骤然停止,大堂内瞬间陷入死寂。曹植发觉自己的声音仿佛被冻在喉中。
崔氏也呆站原地,美丽的面庞满是惊恐与不解,她颤抖着看向曹操,欲要解释,却被其冰冷的目光吓得无法出声。
卞夫人轻轻拽了拽曹操的衣袖,低声劝道:“夫君,何必如此动怒?崔氏年轻不懂事,不如......”
曹操厉声打断她:“军令如山,岂容违背?”言罢,他起身,大步离开大堂,留下满屋子惊愕的宾客。
曹植终于回过神,跪地,声泪俱下哀求道:“父亲!求您饶崔氏一命!她只是一时糊涂,并非有意违抗您的命令啊!”
曹操置若罔闻,头也不回地离去。曹植绝望地看向兄长曹丕,希求得到帮助,可曹丕只是冷眼旁观,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卞夫人叹了口气,走到曹植身旁,轻声安抚道:“植儿,你父亲心意已决,恐难以更改!崔氏太过张扬,实乃咎由自取啊。”
曹植痛苦地闭上双眼,知晓自己心爱的妻子,恐怕再难挽回。与此同时,在铜雀台的另一角落,崔琰正与几位好友低声交谈。
他们皆为清河崔氏族人,对刚发生之事感到震惊与不安。“叔父,您说曹操为何要如此对待崔氏?”一位年轻人疑惑问道。
崔琰沉思片刻,缓缓道:“恐怕不单是因违反了衣着禁令,曹操此举,恐另有深意!”“什么深意?”众人追问。
崔琰叹口气,说:“曹操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我曾多次直言进谏,恐已触怒于他,今借题发挥,处死崔氏,恐是在警告我们清河崔氏啊。”
听了这话,在场之人皆不寒而栗,他们忽然意识到,于这权力的漩涡中,一个细微的差错,就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数日后,崔氏的死讯传遍整个邺城,人们私下议论纷纷,有人同情崔氏的遭遇,也有人慨叹曹操的铁腕手段。
曹植自此萎靡不振,每日借酒浇愁,吟诗作赋,其诗文中满是对亡妻的思念与对命运的感慨。
而崔琰则愈发谨小慎微,但他骨子里的正直与刚烈难以改变,依旧坚持直言进谏,即便知晓这或许会给自己带来祸端。
一年后,当杨训撰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时,崔琰毫不留情地批评道:“此人无真才实学,只会阿谀奉承,不堪大用。”
这番言语传入曹操耳中,彻底激怒这位枭雄,他认为崔琰是在含沙射影,讽刺自己德不配位。于是,他下令将崔琰贬为徒隶。
即便处于这般境地,崔琰依然保有自己的傲骨,当曹操派人去探视他的态度时,崔琰依旧不卑不亢,丝毫不肯低头。
最终,曹操忍无可忍,下令处死了崔琰。就这样,清河崔氏的又一位才子,陨落于权力的博弈中。
多年后,人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感慨万千。一个小小的衣着违规,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
曹操的铁腕统治,崔氏的美丽却短暂的生命,崔琰的刚正不阿,皆成为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在那个礼教严苛的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权力者的一念之间。
人生如戏,悲欢无常。在这个铜雀台的悲剧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坚韧。
用户18xxx28
小题大作
泥丸函关
曹阿瞒的明言:“宁愿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