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的淤沙问题有多严重?数据显示,每年超过1亿吨的河沙在这个庞大的水库中不断淤积,而自三峡大坝截流以来的20多年间,已经积累了高达18亿吨的淤沙。面对如此庞大的沉积量,为何不考虑使用抽沙船进行清理呢? 信源:环球时报——改善淤积分布三峡连续六天向下游“放水” 巨型水坝,电力澎湃,防洪安澜,这是三峡工程的标签。 光鲜的背后,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泥沙淤积,正悄然蚕食着这座世纪工程的寿命。 不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它涉及长江两岸的生态平衡、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甚至关联你我生活的稳定。 提起三峡大坝,这个名字在全球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它的建设和使用寄托了无数国人的希望。防洪、发电、改善航运,它几乎化身为全能的象征。 但是,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三峡大坝同样不例外。 在它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淤沙问题这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就如同一颗未爆的炸弹,不断提醒人们:挑战始终在,并且不能掉以轻心。 从2003年开始蓄水到2019年的十六年间,三峡水库的淤沙量竟然高达18.42亿吨。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每年有超过一亿吨的沙泥沉淀在水库底部,这些数字背后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 长江上游的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携带着大量泥沙奔腾而下,最终沉积在三峡水库中。 这个地方犹如一个巨大的漏斗,泥沙源源不断地涌入,却无处排出。有些人会想,库底的泥沙不也是沙子么? 既然建筑行业对沙石需求巨大,是不是可以直接从库底挖取使用呢?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 建筑用的砂石和水库中的淤积物,虽然外表上看都是沙子,但两者间的差异可谓天壤之别。 建筑用砂经过河流数百万年的冲刷和筛选,沙粒大小一致,成分纯净,主要由二氧化硅构成。 而水库中的淤泥,混合了各种物质,泥沙混合在一起,根本达不到建筑用砂的标准。用这些淤泥沙子建造房屋,不出二十年,建筑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 目前,三峡水库主要依赖水流的冲刷作用来清除淤沙。这种方法对于小型水库或许还算凑合,但对于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库来说,效果就微乎其微了,如同挠痒痒没有挠到真正的痒处。 有人建议,应该放宽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水库采砂。 这种提议听起来颇具吸引力,既能清理淤泥,又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似乎是一举两得。 仔细考虑一下,这个方案中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由于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利润,一旦放开管制,民营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无度地进行采砂活动,对水库底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就如同潘阳湖所经历的那样,过度采砂已经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当湖水渗透,湖面收缩的悲剧濒临,我们怀着坚决的心,确保三峡这一奇迹工程不重蹈覆辙。 2024年,三峡水库启动了淤泥调度,一个精妙的水位操控手法,让防洪库容和死库容间的泥沙移形换影,以此维持水库防洪功能。 治本之道不在一时,而在于长远。 在三峡的上游,植树造林,筑起绿色屏障,遏制水土流失,才是万世之计。更有一宏伟构想,在上游建造一座副坝,通过人造洪峰冲刷库底,仿佛为三峡洗去泥垢。 虽然此计划尚在酝酿,但它昭示着我们攻坚淤泥问题的决心与才智。技术革新亦不可或缺。 我们需钻研更高效的泥沙处理技艺,并发掘将淤泥转化为宝藏的蹊径。这将是我们后续努力的重点。 三峡大坝的泥沙管理是一场长久之战,也是一场攻坚之战。 这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更审视着我们的决断。我们不能短视地贪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未来。科技的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我们赢得这场战斗的关键。 唯有将两者紧密结合,三峡大坝才能长久安澜,为后代继续奉献福祉,三峡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每一步行动和选择。 我们应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间寻得平衡?如何在利用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守护我们的河流? 这些课题,值得深思。泥沙的积聚是自然界的法则;而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则是人类智慧的展现。三峡的故事仍在续写,我们的决策将塑造它的未来。
三峡水库的淤沙问题有多严重?数据显示,每年超过1亿吨的河沙在这个庞大的水库中不断
文史充点站
2024-11-26 17:32: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