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高山下的花环》中连长梁三喜的原型遗孀,得知丈夫牺牲后,她独自用双手偿还了丈夫生前欠下的2000元债务,直到2007年,她历经磨难才带着两个儿子去丈夫墓前,而路费竟然是靠贷款来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突然打响,王发坤作为一名党员战士,根本不需要考虑,他知道,国家需要他,他就必须站出来,临走前,他拥抱了李金花,眼神里满是坚定和不舍。 那一刻,李金花心里其实有点慌,她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丈夫走后,家里就剩下她和两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她得独自面对一切。 王发坤走时,身上有一股英气,他不仅给李金花留下了一件厚实的军大衣,还留下了一封沉甸甸的信,信里,他交代了家里的一切:父亲去世要盖房子,向部队和战友借了两千元,他恳请李金花,如果他牺牲了,一定要把这些债务还清。 就像一个重担,这封信深深压在李金花心头,战争是残酷的,很快,噩耗传来:王发坤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年仅30岁。 李金花当时只有26岁,接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800元抚恤金,是她全部的慰藉,可这点钱,连债务的零头都算不上。 那段日子,对李金花来说,简直是地狱,她没有选择重新嫁人,因为家里还有年迈的公婆和两个幼子需要照顾,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接些零工,种地、养猪、做小生意,只要能挣钱,她就一马当先。 衣服补了又补,鞋子穿破了再缝,为了还债,她甚至连自己都舍不得吃好的,那些年,她瘦得皮包骨头,可眼神里始终闪烁着倔强的光芒。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金花的头发悄然间白了,可她从未放弃过丈夫的遗愿——还清那该死的两千元债务。 11年对常人来说是弹指一挥间,但对李金花而言,却是煎熬与坚持交织的岁月,1990年,她终于还清了丈夫生前的债务,那一刻,她抱着王发坤的遗像,泪如雨下,不是解脱的泪,而是对这一路艰辛的控诉与告慰。 债还清了,可生活的磨难远未结束,2005年,李金花因长期劳累,身体出了问题,医疗费用对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儿媳竟然带着3000元借来的钱,抛下年幼的女儿,悄然离开了。 这个家,似乎总是被命运捉弄,但李金花从未放弃,她不仅要照顾生病的自己,还要抚养年幼的孙女,为了维持生计,她再次四处借钱、四处奔波。 最令她牵挂的,是丈夫的安葬之地,多少个日日夜夜,她默默地盼望能找到王发坤的墓地,直到2007年,机会终于来了。 时任丈夫营长的李金明托人告诉她:王发坤安葬在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李金花立即借钱,带着儿子和弟弟踏上了寻夫之旅。 4月30日,她终于站在了丈夫的墓前,28年的思念、委屈、辛酸在这一刻彻底决堤,她跪在墓碑前,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这些年的艰辛,两个儿子站在一旁,眼眶湿润。 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李金花的故事,在各方帮助下,她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孙女也顺利完成了学业。 现在的李金花已经60多岁,耳朵也听不太清楚了,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那些年的磨难没能击垮她,反而让她更加坚韧。 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用一生践行对丈夫的承诺,她不仅是一个妻子,更是一个活生生的英雄。 王发坤为国家献身,李金花则用生命诠释了爱情最深沉的模样,她用平凡的行动,书写了人性最温暖的篇章。 信息来源:中华网·新闻——“梁三喜”遗孀李金花:坚守38年,终圆“祭夫”梦
她是《高山下的花环》中连长梁三喜的原型遗孀,得知丈夫牺牲后,她独自用双手偿还了丈
一桐评这个去
2024-11-20 23:25:26
0
阅读: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