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陕西女首富,慈禧“干女儿”周莹,17岁守寡,一手撑起婆家事业。可她死后,婆家却拒绝让她葬入吴家祖坟。 周莹,1869年出生于陕西普通人家。幼年父母双亡,由哥嫂抚育长大。17岁时,以“冲喜”的名头,嫁给了吴家病恹恹的少爷。 谁料,婚后没多久,吴家少爷就一命呜呼了。紧接着,她那当家的公公也撒手人寰了。 家里顶梁柱相继离去,空留下惨淡的家业和周莹守寡。即便当时周莹只有17岁,可当时女子不兴改嫁,周莹自己也别无他想,一心只想留在吴家,为丈夫守住家业。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吴家手下两个资深经理人竟乘虚而入,换着戏码要把把商号占为己有。 幸得周莹嫁入吴家后,认真研讨过商业,看过很多书,一段时间的沉浸式学习,让她懂得了很多人情世故,并能看透世间险恶。当她察觉到经理人的意图时,她当机立断,报官将两人的不轨行为公布于众,这才守住了吴家产业。 后来,周莹意识到在商场培养“自己人”的重要性,于是她很快提拔了两个信得过的新人,出任商号经理,同时给员工加薪稳住人心。 她当家后,支持官府筹建机器织布局,于是将吴家所有的积蓄全投进去了。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工人们受人挑唆砸了机器,弄得吴家 血本无归。 可周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越挫越勇,很快又一次重建织布局,当时官府要将闹事的工人们绳之以法,可周莹却恳求官府放人,还反过来邀请他们加入机器织布局,并承诺,不愿意加入的,领了银子就可以回家。 周莹宁愿吃点小亏,也要不计前嫌,选择了原谅他们,这让工人们看清了周莹的为人。认为这样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明主,很值得跟随,于是大家都纷纷都选择了加入队伍。 就这样,周莹收获了很多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织工,并彰显了自己的宽容,扩大了影响力。 可这次遭遇了资金危机。周莹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深思熟虑后,她果断将吴家东院的部分产业分成若干“银股”,并承诺拿出拿出50%的利润分给下人,让他们来认购股份,十两银子一股。 按照规定只要是认了银股的人,就把东院价值相当的东西抵押给他,若赔了,东家兜底。结果很快重建机器织布局所需要的十万两银子筹齐了。 并且,当下人们变成合伙人后,他们干起活来跟拼了命一样,当别家伙计还在睡觉打盹时,周莹的伙计已经开始在大街上吆喝拉客了。 周莹不仅对内慷慨,对待生意伙伴,她也是一丝都不敢马虎,更不会想着占别人便宜。 有一次,周莹和洋商达成了2000包生丝的生意,在如期交货后,管家王世均告诉她,其中有一包生丝的质量有点问题。 “那我们得赶紧去找克劳迪说清楚。” 可王世均却没理会周莹的叮嘱,他选择了隐瞒客户。当周莹得知后,她立即赶去码头,当场找出了有质量问题的那包生丝,并坚持要为洋商更换。 仅仅是一包质量有问题,周莹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可她却觉得不能占客户的便宜,硬是坚持己见,换上了好的生丝。 这一举动,让洋商非常感动,于是当场就和她签署10年的契约。 周莹就是这样步步为营,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做人的良心,一步步将吴家产业发扬壮大。直至吴家在全国拥有一百多家商铺。 当时,这些商铺中销售额大都在1万两银子左右,甚至有10多家销售额超过5万两,于是周莹又发挥经商天赋,大大奖赏了这些业绩突出的商铺。 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她甚至还创新“养老金”制度,让那些干到一定年限的员工,在“退休”后可以继续找东家领工资,就连他们的子女也可以享受这种福利。 这一举措,吸引了很多人才忠心耿耿跟着她干。 就这样,在周莹的带领下,吴家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 事业壮大后,周莹并没有忘记父老乡亲,而是尽己所能,在灾年赈济百姓,修建水利防御工事,尽量多为百姓做善事。 1900年,慈禧西安避难时,急需资金救急,周莹二话不说,向太后提供了10万两白银,慈禧一高兴,还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如此殊荣绝无仅有。 然而,周莹的结局却十分悲惨。 纵然她对吴家有再造之恩。可她死后,吴家人却因她没有为吴家生下一男半女,就不同意把她葬入吴家祖坟。而是草草扔进乱坟岗了事。 周莹的结局,实在令人感慨万分。她用光辉笔墨写就属于自己的传奇,用智慧与爱刻就永恒。却只因未能诞下子嗣,死后葬没衣冠的荒坟。 但相信通透如她,依然能安之若素。 因为她的故事已经烙在人世。不在于末了何处葬身,在于坚贞不屈。不在于丑名留世,在于光念历久。 相信她的光芒, 能晃闪闪扎进那灰暗的年代里的凡人眼里。只是苦了周莹在婆家操劳了大半辈子 ,就因没有生下孩子,竟不被婆家人待见。
清末,陕西女首富,慈禧“干女儿”周莹,17岁守寡,一手撑起婆家事业。可她死后,婆
全琮看历史
2024-11-20 22:12:3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