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0年,子路被一刀一刀剁成了肉酱,令人无比意外的是,元凶竟是一顶帽子!

梅梅评历史 2024-11-20 22:04:01

公元前480年,子路被一刀一刀剁成了肉酱,令人无比意外的是,元凶竟是一顶帽子! 远在鲁国的孔子,听闻爱徒的死讯,顿时老泪纵横哀嚎道:“这是老天在要我的命啊!” 子路,名仲由,鲁国卞邑人(今山东泗水县人),他不仅是孔子最早招收的学生之一,也是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生。 拜师前的子路,经常身穿奇装异服、戴着宝剑四处瞎转悠,然后时不时跟人打一架,在碰到孔子后,子路立即被孔子丰富的学识所折服,当即交了学费,成了孔子的弟子。 也有人说,子路是被孔子打服的,因为孔子的武功也很厉害。 作为“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其实对子路很不满意,因为在《论语》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孔子批评他。 子路做事鲁莽、经常顶撞老师,孔子就骂他“我最烦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是故恶夫佞者); 见子路经常骄傲自满,孔子也骂他:“这都是应该做的,有什么好骄傲的!”(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路考试成绩不理想,孔子气得直摇头:“子路你真不是学习这块材料啊!”(由之不才也)。 虽然骂得最狠,但孔子对子路爱得也最深。 为什么呢? 一是子路非常孝顺,小时候家里穷,为了让父母吃上白米饭,子路不惜“百里负米”; 二是子路的工作能力很强,别人断案,要听原告、被告两个人说完才能判,而子路判案,只需听一方的供词,就能判了; 三是子路为人很仗义,有一次在陈国,子路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好孔子。 孔子于是大发感慨:只要有子路在,他连难听话都听不到。 然而,这么一个有情、有义、有孝、有勇的孔门弟子,为什么会被剁成肉酱呢? 这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 公元前496年,卫国太子蒯聩(kuǎi kuì)决定杀掉自己的继母——南子。 南子,虽然是卫灵公明媒正娶的夫人,但她生性淫乱,给卫灵公戴了一顶又一顶的绿帽子。 蒯聩看不下去,于是,就和家臣戏阳速商定,在第二天朝见南子时,趁机杀了她。 谁知,戏阳速一见美貌的南子,啥事都忘了,不管蒯聩在旁边怎么示意,戏阳速就是不动手,很快,南子明白过来,赶紧跑到卫灵公跟前求救。 蒯聩自知凶多吉少,只得连夜逃奔晋国。 3年后,卫灵公去世,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返回卫国,企图夺取王位。 谁知,南子已立了蒯聩的儿子姬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王位还在自己人手里,不管老子做、还是儿子做都一样嘛! 但蒯聩不是一般人,他一定要把儿子赶下台,自己当国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得争取到一个人的支持——卫国的卿大夫、他的亲外甥、手握军政大权的孔悝 (kuī)。 可孔悝是卫出公的死党,怎么能说服他改变立场呢? 这时候,蒯聩找到了他的姐姐,也就是孔悝的母亲伯姬,并许诺她,只要事情成了,伯姬就能为所欲为,把情夫转正了。 公元前480年,蒯聩和伯姬决定武力胁迫孔悝就范,当时,子路是孔悝门下的“宰”,负责管理孔氏的领地蒲邑(今山西隰县)。 一听说主子有难,子路立即戴上武器,跑到了孔府。 此时,孔悝正被老妈、舅舅逼着在高台上歃血为盟。 为了救出孔悝,子路威逼利诱、在台下好言相劝,可他毕竟没有子贡的口才,说了半天,对方依然不为所动,执意要孔悝血盟。 无奈之下,子路拿出了杀手锏——火烧高台。 蒯聩一看底下这人真急了,赶忙派出两个剑客前去阻拦,在双方交手的过程中,子路的帽带被割断了、帽子也歪了。 子路立即想起了老师的教导,他放下手中的剑,边整理帽子,边说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就是: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 两个剑客显然对子路这种做法很不屑,于是,趁子路整理着装的空档,他们一哄而上,将子路剁成了肉酱。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就这么惨死在了异国他乡。 有人说,子路因为一顶帽子,被剁成肉酱,实在是太迂腐了。 可我认为,子路的“结缨而死”,不是迂腐,恰恰是他可敬的表现。 为了救出恩主,子路明知孔府危险重重,硬要舍身而上,这是什么?这就是道义啊! 子路不是为一顶帽子而死,他当时的处境,必死无疑。 只是,这顶帽子,让子路有了选择,让他可以死得光荣、死得体面、死得有尊严!

0 阅读:0
梅梅评历史

梅梅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