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也被送进教

梅梅评历史 2024-11-20 22:03:59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也被送进教坊司,遭官兵蹂躏,就连他4岁的女儿也被朱棣下令,卖进了妓院。 舍家纾难、以身殉国,这是铁铉自决定死守济南时,一早便想到的结果。 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朱棣,一个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竟会用这样残忍的方式,来对待他的反对者。 邓铉,回族人,公元1366年出生于河南邓州,他从小熟读经史、机敏聪慧,十几岁时就被邓州知府举荐,成为了国子监的一名学生。 后因成绩优异,铁铉被选授为七品礼部给事中,后升任正六品都督府断事。 在此期间,朱元璋注意到了为官刚直、能谋善断的铁铉,并特赐给了他两个字——“鼎石”。 鼎为立国重器,石为坚定不移,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对铁铉的评价还是非常贴切的。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为避免削藩,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谏下,以“清君侧”为名,正式举起了靖难的大旗。 按说,朱棣以区区藩王之力对抗整个朝廷,简直是以卵击石。但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终因建文帝的用人不当,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靖难初期,建文帝信心满满,让老将耿炳文带兵北伐,谁知大军刚到真定,耿炳文就出师不利,建文帝大怒之下,遂派开国名将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统帅之位。 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则主动请缨,在后方为李景隆大军督运粮草。 都说“虎父无犬子、国难显忠臣”,可李景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就是个“特例”。 1399年11月,郑村坝之战,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却被朱棣的8万多人打得狼狈逃窜。 1400年4月,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增兵60万,却一触即溃,丢掉了一大半的军队和给养,兵败之际,李景隆为了保命只身南逃。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见统帅李景隆如此,沿途守将纷纷丢盔弃甲,危难时刻,正在后方督粮的铁铉,和参军高巍歃血为盟,二人收拢残军,逆人流北上,誓死保卫济南城。 济南作为北平和金陵(今南京)之间的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燕军若拿下济南,进可南下取金陵,退可切断南北通道,所以,朱棣对此地是志在必得。 铁铉虽是文官出身,但真打起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在分析了济南和燕军各自的优劣后,铁铉做出了三个决定: 一、固守坚城,保存有生力量,和燕军打消耗战; 二、派敢死队毁掉燕军的武器; 三、派1000人诈降,待朱棣入城后,将其诱杀。 若铁铉的计划得逞,靖难之役的结果恐怕就要被改写了。然而,事与愿违,在实施第三个计划时,意外出现了。 朱棣按计入城后,负责暗杀的守兵操作失误,只误伤了朱棣的马,却让朱棣逃回了大营。 大难不死的朱棣勃然大怒,立即命人调来火炮,准备炮轰济南城,得知消息后,铁铉临危不乱,连夜命人做了十几个木牌,上书“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挂在济南城各个关口,朱棣投鼠忌器,不敢强攻,只得罢兵而回。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让铁铉一下子从一个小小的运粮官升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晋升为兵部尚书,济南的百姓则亲切的称他为“城神”。 1402年7月,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绕过济南,取徐州、夺灵璧、下扬州,兵抵金陵城,李景隆开城迎降,建文帝在大火中不知所踪。 朱棣在群臣的拥护下,正式登基,是为明成祖,他始终没有忘了死守济南的铁铉。 一个月后,朱棣挥师北上,济南寡不敌众,很快被攻破,铁铉也被押往金陵。 在面见新帝时,铁铉誓死不跪,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了他的耳朵和鼻子,强行塞到了他口中,还故意问道:“甘否?” 铁铉面不改色,反问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朱棣被彻底激怒了,不久,铁铉被抄家、凌迟处死,还有文献记载,铁铉被朱棣下了油锅,血肉尽失之际,仍站于锅中,誓死不向朱棣臣服。 铁铉年迈的双亲被流放,大儿子被充军、小儿子被收为官奴,最后被折磨致死;妻子杨氏被送往教坊司,成为官妓,日日被人凌辱,就连年幼的女儿也未能幸免。 有人说,铁铉铮铮铁骨,是大明朝难得一见的能臣、忠臣,可也有人认为,铁铉为了一个“下落不明”的皇帝,牺牲掉自己和全族人的性命,实在太过迂腐。 对后一种说法,我认为是不客观的。 虽然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铁铉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铁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忠于内心、忠于信念”的勇气、一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这种勇气和精神,足以穿越古今,震撼一个人的心灵。 所以,即便朱棣残忍杀害了铁铉,但对这个宁死不屈的汉子,他内心是充满敬佩的,以致面对臣公,他都会“每称铉忠”。 铁铉虽死,但气节永存!

0 阅读:1
梅梅评历史

梅梅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