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过函谷—丝绸之路开辟前最早的文化交流
百年万里华夏
2024-11-14 16:24:39
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在汉武帝打破东西交流的障碍,开辟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之前,走在这条路上的更多的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不是商人。那时候,刚刚从蒙昧状态中走出来的文明古国的智者们,怀抱着传播自己的信仰和真理的冲动,开始了向“遥远”邻邦的探险。也许正因此,才使丝绸之路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后人留下了以敦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艺术宝库。
📚当年,一位中国的智者默默地踏上了西去的旅途,他为什么出走?是厌倦了战乱的中原,还是要去“教化”西方的“蛮人”?,没人知道。他骑着一头青牛,开始了孤独的文化苦旅。但是在函谷关前,他遇到了阻碍。函谷关的关尹喜竟然向他征收“过关税”!伟大的智者在小吏面前露出了囊中羞涩的本来面目。万幸的是,关尹喜之意不在“钱”而在于“智慧”。
📚无奈的智者只好让人取来刀、简,完成了一部5000余字的著作——《道德经》。然后,告别关尹喜,骑牛西去,不知所终。他,就是李耳,后人尊称为“老子”,道家更是把他尊为太上老君,奉为创教教主。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早的一幕。关于这位伟大智者的去向,后人不免有种种臆测,其中zui有代表性的一种是:
老子去了印度。在那里,他化身为释伽牟尼,教化了印度众生(一说是他启示了释迦牟尼,从而才使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到了唐末,一位博学的道士杜光庭,抱着“佛道同源”的理想,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把这种种臆测加以理论化,为中外文化的河流提供依据(不过,杜光庭的理论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人们称之为“杜撰”,“杜撰”一词,即由此而来)。
📚然而,东西文化交流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当老子的声影在大漠中消失200多年后,18位印度贤者踏上了东去的旅程。
📚他们是以室利房为首的18位印度高僧。佛教典籍中称之为“十八贤者”。他们受印度的佛教僧团派遣,要把佛陀的智慧传布在东土。
下一篇:丝绸之路上的佛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