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我国一些专家大胆建议,将鸵鸟作为未来肉类供应的重要替代品,取代传统的猪、牛和羊等畜牧动物。这个设想究竟是科学的前瞻,还是另一个商业幻想?他们坚信,鸵鸟将在21世纪成为人类餐桌上的新宠,改变我们对肉类的认知。 信息来源:《鸵鸟长出“广西胃”,走上寻常百姓桌》南国早报 朋友圈天天刷屏的“低脂高蛋白”健康饮食风潮,让不少人开始琢磨:除了鸡鸭鱼肉,还能吃点啥? 这几年,鸵鸟肉悄悄冒了个头,号称“比牛肉更健康”,引得一些人蠢蠢欲动,想在养殖业里搞点新花样。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玩意儿真能成为下一个风口,还是又一个“割韭菜”的陷阱?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养殖鸵鸟这个行当。鸵鸟确实是一种引人注目的动物。 成年鸵鸟的体重能够轻松达到两百千克,身高亦可超过两米,堪称鸟类中的巨无霸。 鸵鸟还有着非凡的生存能力,就算在水源稀缺、气候干燥的沙漠地区也能活得游刃有余,抵抗疾病的能力更是非凡。 更何况,这种动物并不挑剔食物,主要以植物为主,对精饲料的需求极少,从而大大降低了养殖的成本。 再来看看鸵鸟肉,它所含的全是精肉,且富含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健康价值甚至超过了牛肉。生长期也相当短,三个月就能达到三十千克的体重,一年就能达到出栏的标准。 雌鸟一年还能产下大量的蛋,计算下来,一只雌鸟一年的产肉量能达到数千斤,是养殖牛的数倍还多。初看这些数据,相信许多养殖者都会心动。 此外,鸵鸟蛋、毛、皮等都是有经济价值的产品。看似养殖鸵鸟就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但现实却远比理想骨感许多。 虽然我国在1992年就引入了鸵鸟,到2016年的鸵鸟存栏量也达到了两万只,但与每年近千亿只的鸡相比,鸵鸟养殖的规模简直微不足道。 那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养殖鸵鸟并非易事。养鸡业早已成熟,入门门槛低,几乎成为农村的必备产业。 而鸵鸟则不同,它们生性胆小,容易受到惊吓,一点点的外部刺激就能导致它们激素失衡,影响生长发育。 疾病预防也是难题,一旦疫病爆发,就可能血本无归。对养殖场的要求也极高,它们需要大面积的活动空间,不能像鸡一样进行密集式养殖。 一个繁殖单元至少需要占地数千平米,即便是大规模养殖场,鸵鸟的数量也难以超过千只。 相比之下,鸡的养殖密度大、生长周期短、资金周转迅速,即便利润微薄也能实现大量销售。其次,市场接受度问题。 鸵鸟肉的售价甚至高于牛肉,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接受。再加上市场上缺乏鸵鸟肉的烹饪方法和菜谱,消费者对于如何食用、味道如何都缺乏认知,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消费热情。 昂贵的价格和低认知度直接将鸵鸟肉的市场空间压缩至极小。最后,规模化养殖难上加难。 鸡的养殖可以实现工厂化、流水线操作,规模可以轻易扩大。而鸵鸟养殖则受到场地、技术、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产量不增,成本高企,售价自然居高不下,购买者寥寥,这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尽管鸵鸟浑身是宝,国内的鸵鸟产业成长迟缓,甚至显现出颓势,其中涉及的技术难题、市场问题及规模化养殖的挑战,都是必须克服的难关。 也不必过于看到消极面,鸵鸟饲养业并非全无生机。 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日渐增强,富含优质蛋白质、低脂肪的鸵鸟肉市场潜力巨大。 再加上鸵鸟皮和羽毛在高端市场上始终有稳定的消费者,一旦获得政策的春风,产业升级、成本降低、产量攀升,搭配消费引导的精准施策,鸵鸟产业有望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市场营销不可或缺。借鉴国外的成功实践,推广鸵鸟肉的食谱和烹饪技巧,举办鸵鸟美食节,让人们了解如何享受鸵鸟肉的美味。 技术革新是核心。需要深入研究合适的鸵鸟饲料,改善生长环境,防疾治病,提高鸵鸟的存活率。 同时,开发鸵鸟肉的深度加工产品,如罐头、肉干等,丰富产品线。政策支持必不可少。 政府如果能出台扶持政策,给养殖户提供补贴,鼓励创新技术,产业才能日益壮大。概括而言,鸵鸟养殖行业,机遇与风险相伴而生。进入此行业前,务必要做足市场调查和风险评估,避免盲从。 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和规模,不断提升养殖技术,方能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不要被“一劳永逸”的宣传所蒙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踏实勤奋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未来,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消费者观念的更新,鸵鸟养殖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商业热点。但前路漫漫,需要养殖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让鸵鸟肉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上世纪末,我国一些专家大胆建议,将鸵鸟作为未来肉类供应的重要替代品,取代传统的猪
事友看过
2024-11-13 15:12:02
0
阅读:212
用户13xxx75
料肉比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