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的读者群点燃并持续了热火,但作为读者,他们读小说的目的和所得有很大差别。不同

文新聊情 2024-11-10 17:23:26

广大的读者群点燃并持续了热火,但作为读者,他们读小说的目的和所得有很大差别。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一部《红楼梦》中,道德家看到了淫,阴谋家看到了派系党争,政治家看到了阶级压迫。而且凡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必然从生活中汲取这样那样的素材,各人各据角度,便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说普通群众只是看个热闹,而作为官场中人的领导干部就可能更多地想看到一些门道了。干部爱看官场小说并不奇怪,因为有个外人来写自己,想必你也会忍不住拿来看看——或者作者切中要害,使你隐隐作痛;或者作者揭露现实,让你惺惺相惜;或者作者画虎类狗,你也可以偷偷作乐。当然,这不是统一的,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态度: 窥探欲:不透明的官场,给了作家们尽情发挥想象的空间。而这种不透明对官员来说,实为一把双刃剑。首先,它增加了官员身上的神秘感。传统政治文化认为,官员只有具备神秘感,才可能产生威严。其次,它也对官员无形中造成了损害。在所有的官场小说中,作为社会角色之一的官员,其整体形象是相当灰暗的。人们完全可以质疑,某些官场小说所设计的人物、情节已和现实严重脱离。有观点认为现在的官场小说与民国时期的“黑幕小说”相类似,展示罪恶和官员的腐败生活,尤其我国政治有如铁幕,有人捅开一点,大家就很爱看。所以,官场小说一开始流行,跟满足了这种窥视心理有关。一些著名的官场小说作者都有过从政经历。王跃文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工作,后又曾调到怀化行署办公室。张平是全国政协常委。王晓方更是在从政期间经历了轰动全国的腐败案“慕马大案”。这些作家在从政经验中的体验和观察,在他们的作品中透露出来,对与官场隔了一层铁幕的普通读者而言,自然很有吸引力。 寻秘笈:古人把“官场”叫做“宦海”,意思是其中的学问像海一样深,充分显示了人们对这一职业的敬畏。古人踏上仕途,到异地做官,有时会带上一本手抄的小册子,那里面记载着当地的风俗人情和有名望的乡绅,只有时刻牢记才能确保仕途的平稳上升,那也是一种“职场秘笈”。 当代官场小说奇异的实用性在无情地提醒着我们,现代政治文化的发育还远远未到乐观的时候。今天的人们,仍需要通过阅读搜奇纪怪的官场小说来提升自己宦海游泳的技术。有网友给王跃文留言说,他在进入机关工作之前,先找他的小说读过再去上班;还有人称,他的《国画》是“一部让大学生少奋斗10年的成功宝典”。 官场小说沦为了机关人必读的“做官指南”。众多的官场小说不仅满足了机关干部学习官场“潜规则”的愿望,还满足了领导选拔下属的“官经”。 找安慰:在现有的官场小说、反腐小说中,官员的形象有些扭曲,事实上官场并不完全是那样的,也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地牺牲奉献着。这无疑让那些清廉者感到冤枉,而部分小说则很好地还原了官场的不得已和种种苦衷。如萧仁福的《仕途》把干部当普通人来写,他们渴望被人尊重,希望过体面的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但也有七情六欲。在改革开放时代里,有人把握住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有的人经不起金钱美色之诱惑,跌倒在奋斗的途中,造成官场沉浮的种种悲喜剧。这样的小说倒出了官员心里的苦水,堪称“官场知音”,自然受到一部分干部读者的喜爱。

0 阅读:1
文新聊情

文新聊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