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病人家属跪在了我面前
是岑岑呀
2024-11-09 13:05:33
今天不科普了,讲讲故事吧。
十余年前,我还在省医。那一天,我接诊了一位中年妇女,因为“发热、巨脾”入院的,她面色苍白,形销骨瘦,穿着一身洗的发白的工衣和破旧的布鞋,他的丈夫也是一副风尘仆仆忧心忡忡的模样,才四十来岁,脸上却已刻满了生活的沧桑。一看便知,是千里迢迢来省会求医的,家庭条件应该不好。
导致巨脾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感染性疾病如寄生虫感染、疟疾、伤寒、肝炎肝硬化等等,还有一些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也会引起巨脾,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入院后的第一次血常规检查就不容乐观,白细胞数值5万多(正常4千~1万),高度怀疑血液系统肿瘤,当天我就为她做了骨髓穿刺术。晚上,初步结果出来,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夜查房前,我在办公室斟酌着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话不那么残酷。这时,敲门声响起,来的是她的丈夫。看着他期盼的目光,我犹豫了一瞬,还是决定如实相告。我说,骨穿的结果不好,考虑白血病,会尽快转到血液科进一步治疗……
话音未落,他便扑通一声跪在我了面前,我也是慌了神,任凭如何用力也扶不起他。
我看到他眼里的光芒逐渐消散,无声的泪水在脸上的沟壑奔腾,妻子的病痛就像绑在他身上的石头,让他溺死在痛苦的海洋里。
他嘴里嚅嗫着说,医生,救救我老婆,家没了她不行…我们没钱治啊,让我得病去死吧……
作为刚开始轮科的小医生,我对慢粒的治疗方案知之甚少,对后续的花费及预后更是毫无概念,根本编织不出安慰的话语,只能徒劳地把患者的希望推到专科,让他等一等血液科专家的会诊。
后来是怎么把他送回病房的我完全记不得了,只记得第二天他们就转到了血液科,再后来,同事告诉我,患者本人要求放弃治疗,回乡下了。
带着希望而来,抱着死志而归。这是省会大医院并不新鲜的场景,每一次,都徒留无奈和叹息。
人们说,人会死三次。一次,是心跳停止。再一次,是世俗的葬礼。最后一次,是被所有人忘记,失却了所有的痕迹。
这些年,见过的生死,我都清楚的记得。因为在这世上,每一个人存在的痕迹都是有意义的。而在我心中,他们都没有死去。
相信每一位医生都是如此,背负着生命的重量,带着这些痕迹化作的经验去救人病痛,我想,这就是医者存在的最大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