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级外传:贝亚恩#军事历史全触达##中外舰闻##烽火问鼎计划#
(接上文)作为诺曼底级的五号舰,也是额外追加的一艘,贝亚恩号于1914年1月10日在地中海造船厂铺下龙骨,至一战爆发,其舰体仅完成10%,随即停工。一战结束后其舰体得到续建,于1920年4月15日下水。此时的她还是前途未卜,之所以得到续建只是为了赶紧下水腾出船台而已。
由于盟友兼冤家皇家海军在一战期间建造并运用了航空母舰(比如百眼巨人号,鹰号和竞技神号)法国人也动心了,于是他们决定也开展自己的航母项目。未完工的贝亚恩号由于在五艘姊妹舰中进度最慢(没有上甲板结构和炮座),改造比较容易,就此被选为实验平台,临时铺设甲板后于1920年10月20日开始,接受了保罗 塔斯特驾驶的战机进行的一系列测试。华盛顿条约签署后,贝亚恩号被法国国民议会正式决定改造为航母,而其他四位姊妹就只能被拆毁了。
在参考了皇家海军鹰号和百眼巨人号航母的一些设计后,贝亚恩号的改造于1923年开始,至1927年完成。改造后的她排水量22000吨,装甲带也减薄至83mm。战舰安装了8门155mm炮廓炮作为自卫武器(图4),还有8门75mm,8门37mm和12挺13.2mm机枪作为防空武器。诡异的是贝亚恩号还保留了4具550mm鱼雷发射管,真不知道法国人是不是打算让航母在炮战之外还要执行雷击任务[费解]简直比赤城加贺和齐柏林伯爵号还疯狂……受限于原诺曼底级的动力系统,贝亚恩号还是只能跑到21.5节,这严重限制了航空战力的发挥。
贝亚恩号采用右舷大型一体化舰岛和整体式烟囱。为平衡重量,左舷双层底内放置了872吨压仓铁。为减少战舰排烟引发的湍流和光线折射,进而危及飞机降落安全,贝亚恩号在舰岛下方安装了巨大的冷气吸入装置,用来吸入冷空气与锅炉热废气混合后再通过烟囱排出,造成了舰岛下方巨大的凸起(法国人戏称为台灯座)
贝亚恩号安装了长180米宽27米的飞行甲板,基底为厚度12mm的装甲钢,上铺50-70mm的非洲柚木。 贝亚恩号有三部升降机:中部(15×15米)和后部(12×15米)升降机尺寸较大,用于提升轰炸机和侦察机;前部升降机较小(8×12米),只能用于战斗机。它们与124米长,15米宽的机库相联通。贝亚恩号本来也有下层机库,通过三部升降机可以联通直达,但它受限于高度和长度只能作为备件储存和检修场所使用。为了在升降机使用期间不影响飞行甲板上战机的起降,法国人还为升降机增加了可打开的装甲盖板,以便在升降机位于下层机库时填补空缺,以维持飞行甲板完整。然而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却得不偿失:首先是这种装甲盖板太重,故障率太高,收放很不方便;其次是舰首升降机居然是双层的-当下层机库的升降机与飞行甲板齐平时上层机库的升降机会高出飞行甲板7.5米,此时根本无法正常使用飞行甲板(如图6)。虽然舰首双层升降机这种鸡肋的设计后来被拆除,但法国人还是保留了装甲盖板[费解]
受限于机库面积,贝亚恩号最多只能搭载32架战机,长期以来更是只搭载27架(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各9架)。为保证舰载机降落,贝亚恩号安装了三条拦阻索(数量实在是少)而且舰岛后部还有1台12吨起重机,用于在航母停泊时收放水上飞机,执行侦察任务。这种搭载2架水上飞机的设计在全通甲板航母中又是独树一帜。
受限于设备缺陷,贝亚恩号舰载机起飞准备时间极长-单后部升降机完成一次升降就需要5分钟,而在1932年的一次演习中,15架战机的降落整备居然花了一个小时……此外,由于法国舰载机性能拉胯,贝亚恩号的航空战力基本为0,再加上她那蜗牛般的速度,只能和布列塔尼和柯尔贝特级这种同样龟速的战列舰一起行动。先天不足的贝亚恩号也只能不断承担测试任务,解决法国海军航母的有无问题。
入役后的贝亚恩号除了训练测试改造,就是参加演习以及用过时的舰载机吓唬阿尔及利亚起义军,参加平叛活动。随着更先进的18000吨霞飞级航母的开工,贝亚恩号于1939年底被改造为飞机运输舰。随着法国的溃败,贝亚恩号利用其宽阔的机库空间执行了将194吨法兰西银行黄金运到美国的活动,随后又搭载从美国购买的一批48架战机返回本土,但却因为法国的投降而转到法属西印度群岛的法兰西堡停泊(实际上是软禁)直到火炬行动后才重归盟军阵营(图14-15)。在美国本土接受防空火力改造后她转型为飞机与物资运输舰,而且还在1945年3月13日因舵机故障一头撞上美军运兵船迈克安德鲁号,干掉68名美国大兵[二哈]
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发挥余热,在法国重返越南的行动中继续扮演运输舰的角色(图16),直到1946年10月被改为潜艇勤务舰(图17)直到1967年3月退役拆毁。此时的法国海军已经有了真正的航母福煦级,当贝亚恩号与她们停泊在一起时,想必是很欣慰的吧(图18)
名门世家
那时候的航母就是船上铺层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