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和儿子张道宇来到孟良崮,在张灵甫阵亡的地方祭奠,粟裕长子知道后写信怒斥:难道打张灵甫打错了? 2007年,在孟良崮,一位优雅的老妇人,身边跟着她的儿子,在一片肃穆中祭奠。 她是王玉龄,张灵甫的遗孀,这看上去很平常的动作,却让一些老兵感到不平静。 粟裕将军的长子,粟戎生,更是直接写信表达不满,祭奠亡夫,为何会引发如此争议? 这背后,是个人命运和时代潮流的交织。 张灵甫,国民党将领,黄埔四期毕业生,他的一生,与战争紧密相连。 他几乎参与了近代中国所有重要的战役,从北伐到抗日,再到内战。 西安事变,他曾参与“捉蒋”,也因此坐过牢。 在抗日战场上,他英勇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有人说他是抗日名将,也有人诟病他在内战中的作为。 这个人历史上挺复杂的,功过得失不好简单说清楚。 他的感情生活也同样充满波折。 第一任妻子是父母安排的童养媳,俩人没什么感情。 第二任妻子吴海兰,因被张灵甫怀疑通共而遭枪杀,此事一度引发轩然大波,张灵甫也因此被判死刑,后因抗战需要被特赦。 第三任妻子高艳玉,与张灵甫聚少离多,两人感情日渐淡薄,最终以离散收场。 1945年,抗战胜利,17岁的王玉龄,出身长沙名门,被誉为“湘中玫瑰”。 她与张灵甫相遇,一见钟情,一个是年轻貌美的名门闺秀,一个是身经百战的沙场将军,两人的结合,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这甜蜜的时光转瞬即逝,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张灵甫兵败身亡,年仅44岁。 留给19岁的王玉龄的,是无尽的悲痛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两个月大的儿子张道宇。 王玉龄的生活因为突然的变故变得困难起来。 战争年代,抚恤金一直没发,生活过得非常艰难。 为了生活得更好,给儿子一个更光明的未来,王玉龄决定去美国打拼。 在美国,王玉龄开始了新的生活,她拼命学习,考上了大学,后来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异国他乡,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和母亲,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时间来到1973年,周总理向王玉龄发出邀请,希望她回国,王玉龄没有犹豫,带着母亲和儿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她积极参与祖国的建设,把后半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2003年,王玉龄正式归化中国,与儿子定居上海。 王玉龄回国后,多次前往孟良崮祭奠亡夫。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她在张灵甫墓前题字“和平统一”,表达了她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2007年,她再次来到孟良崮祭奠,却引发了争议。 粟戎生对张灵甫的祭奠活动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这种行为会对部队官兵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于是质问道:“难道打张灵甫打错了吗?” 这反映了部分老兵和他们的后代对那段历史的复杂情感。 张灵甫,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在抗日战场上是个英勇的将领,内战期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玉龄的一生,就是个人经历和时代变化交织的故事,她经历过战争的严酷,也看到过和平的珍贵。 她用坚强和勇气,写下了一段动人心弦的人生故事。 王玉龄的选择体现了她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深情,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在大时代中的责任和担当。 孟良崮的那场祭奠,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历史的复杂和人们对历史的不同看法。 此事在网上引来热议“有人支持王玉龄,认为她有权祭奠自己的丈夫;也有人反对,认为张灵甫是内战的罪人,不应该被纪念。 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对历史的多元解读。 王玉龄写的“和平统一”四个字,可能是她对那段历史最好的解读。 她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和平,她希望祖国能够早日实现统一,不再有战争,不再有分离。 她的一生,与战争、爱情、离别、奋斗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这首歌会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流传。
2007年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和儿子张道宇来到孟良崮,在张灵甫阵亡的地方祭奠,粟裕
漫悠芸端的事儿
2024-11-06 18:16:13
0
阅读:53